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2)我国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该理论是本模式教学的主要依据。(3)人本主义教学观: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发展思想,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基于以上三个观点,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由于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问题解决策略基础上,故称之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其基本的教学程序为“三阶段七环节”:激疑探究释疑创设情境确立问题独立探究分组讨论交流探索概括质疑反馈训练2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1、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模式的结构来看,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观察和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过程,是绕题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2、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而是问题情景的创设者,学法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诱导、疏导。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结果是学生能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学习,以致终身学习。3、教学目标多元化。(1)以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为基本目标。教学有它特定的任务,学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掉以轻心,更何况知识和能力是不能割裂的,离开了系统的扎实的知识,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2)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该模式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其它能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准。本模式教学抓住思维发展这个主要目标,以它为核心,实现带动其它目标的实现。(3)以个性发展为重要目标。现代教育十分重视个性发展,强调情意领域和非智力因素。由于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模式教学走出单纯传授知识的旧天地,把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三、“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策略(一)构筑民主的平台,培养主体意识。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认知环境和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善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喜新厌旧,钻牛角尖,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各种问题的回答,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问题中合理的成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32、以情育情,培养主体意识。教师要养成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满怀热情地伸出援助的手,给予帮助和指点。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使学生成为充满快乐的人,抬起头走路的人”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学生的乐学精神。(二)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维“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1、善于从教材、参考书、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提问、设问,首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筛选出最宜选用本模式的教学内容,然后对哪些适用本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面的详细思考,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使问题材料多,问题情景佳。其次,围绕教学任务设问,一是适度,设置问题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二是有梯度,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三是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注意广度和深度。广度上,面向全体,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第三要有充足的信息来源(问题材料),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实验、趣味无穷的漫画、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发动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参考书、图表获取信息,我们特别倡导要充分利用“新、趣、奇、疑”的自然学科的特点设问,利用漫画、诗歌、对比、拟人等多种形式提问,使问题情景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人人都在学习,但并非人人都会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要善待提问,要使学生知道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和解决一个好问题同样重要,要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引导“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拨开迷雾,在看似无疑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于核心处质疑”,就是让学生在教学的关键处寻找疑问。要善于表扬、激励,创造民主氛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怕被学生问倒,而且要为被你的学生问倒而高兴。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造出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知道问题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从学生的角度讲,年级越高,主动提问的比例越小,据调查显示:小学4生主动提问的比例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8%,因此刚开始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不可能具备模式所需要独立学习的习惯,要迈小步,循序渐进,分阶段走,各有侧重。第一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教材的习惯,努力设法从教材中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实行自我评价,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他人的观点中概括、提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观点,从争论中吸取精华,提出新的问题。初步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与方法。第三阶段主要是培养问题的质量意识。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5“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模式举例为了说明本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以《摩擦力》一节教学为例,简要说明本模式的应用。(一)创设问题情景漫画:1、一只蚂蚁拉着一只西瓜在滚动。疑!2、汽车的轮胎上绕着铁链在冰上行驶。奇!实验:3、教师演示实验:用一细线窜过一小球。两手分别拉住细线的两端,随心所欲指挥小球向下运动。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妙的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二)提出问题在上述问题情景中,引发了以下问题:学生:1、蚂蚁为什么能拉着一只西瓜滚动?2、汽车的轮胎上绕着铁链在冰上行驶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教师能随心所欲控制小球的运动?教师:教师提出课题:《摩擦力》。然后发给学生每二人一只弹簧秤,一块小木块,3个50克的砝码,教师紧扣教材提出问题:(1)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2)在什么地方产生摩擦力?它的作用点、大小、方向怎样表达?(3)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怎样测定?(三)学生独立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点实验:指点实验的方法,实验的习惯,实验的注意事项。点拨思维,及时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及时收集信息,便于反馈。此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诱的作用。(四)分组讨论根据座位情况,前后三桌组成一个小组,小范围内交流实验心得,解决实验疑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其逐渐养成敢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的习惯。这一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五)交流与探索在学生实验后,及时汇总情况。25组学生中有21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用鼓励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对他们加以肯定,即使有些学生的6观点是错误的,如:拉不同木块是因为拉力小于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始终和运动方向相反,教师既要赞扬他提出观点的勇气,还要肯定他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六)概括质疑同学发表观点后,经集体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概括出五个观点:(1)摩擦力测定的原理是什么?(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情况有关?(4)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成正比?(5)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与木块重力之和?等五个观点。以上五个观点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说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和纠正上述的观点,此时既可以让学生分组继续讨论,也可以启智思考:木块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如何决定的?经过教师一连串的深入诱导,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方位的交流,使上述五个观点一一得到澄清和解决。(七)反馈训练本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设计阶梯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加深和理解本节内容,使教学目标得以沿伸。设计如下一些题目: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原因是什么?3、重50牛的木箱放在水平的桌面上,(1)现用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牛的力去拉,木块静止不同,(2)用15牛的力去拉它,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3)改用20牛的力去拉。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多大?4、A、B二物体叠放在一起,A在B上面,现用8牛的力去推它,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A、B所受的摩擦力情况如何?若把A、B平放在一起,要使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所需的推力多大?5、描述没有摩擦的世界将会怎样?1、2题用于巩固,面向全体;3、4题培养能力;5题则为目标沿伸,体现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上述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环环相扣,使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过程相统一,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教学质量相统一,全面和谐培养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江阴市要塞中学教务处2014-10-31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