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利“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海省水利“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2010-06-2415:12:49一、省情水情及其特点我省位于祖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按照流域分为黄河流域、内陆河、长江。澜沧江四个流域;按照行政分为六州一地一市,分别是黄南州、海南州、玉树州、果洛州、海西州、海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按照水利行业习惯分为东部干旱地区、青南地区、柴达木盆地、环湖地区、祁连山区,东部干旱地区包括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门源县以下和黄河流域贵德县以下地区,青南地区包括长江、澜沧江流域全部和黄河流域贵德县以上地区,又称三江源区。我省省情是土地大省、人口小省,是资源富省、经济究省。人口少,人口分布极不均匀。2000年底,全省总人口518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7.2人,远低于全国水平。而溪水流域(不包括支流大通河流域,下同)面积仅有1.612万k㎡,2000年底流域总人口273.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2.8%,平均每平方公里17O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倍。人口主要分布东部干旱山区。面积大,适合生存的地方少。全省土地面积72.12万k㎡,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东部干旱山区和南部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是国内生存环境最差的地区之一。全省耕地面积1017万亩中,水浇地面积仅有372万亩,旱地面积645万亩,旱地中旱梯田275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49.5万亩,15——25度坡耕地面积149.1万亩,15度以下的坡耕地面积171.4万亩。旱地约有80%分布在河汉谷地。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据200O年青海省统计公报,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亿元,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亿元,仅相当于我国沿海地区一个中上程度县的水平。地方财力不足,财政人不敷出,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财政进行宏观调控、支援经济建设能力很弱。2000年全省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人2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55.74亿元,其中:生产性支出14.05亿元,非生产性支出31.95亿元,社会保障支出5.71亿元。而且,各州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绝大部分的州县都要靠财政补贴。全省有14个国定贫困县,38个省定贫困乡,截止2O00年底全省仍有51万人未能脱贫。水资源量大,能利用的小。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36.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6位,人均水资源量1.25万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倍多,其中黄河在青海境内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9.8亿立方米,长江为180.6亿立方米,澜沧江为110亿立方米,内陆河为136亿立方米,称得上是水资源大省,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省内水资源区域分布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不相匹配。青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省的63%,人口仅占全省的12%,为全省富水区;东部干旱地区及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量占全省的12.3%,人口却占全省的75%,为全省的贫水区;祁连山地区及环青海湖地区,水资源量占全省的24.7%,人口约占全省13%,为全省的中水区。在开发利用方面,由于黄河干流大多处在高山峡谷,是水能资源的“富矿”所在,但在灌溉及人畜饮水等方面黄河水的利用率不到3%;柴达木盆地河流众多,由于缺乏工程措施,水资源利用率也只有9%;青南地区水资源基本没有利用;作为全省重要经济发展带的汉水流域,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都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3.3%,流域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3立方米,亩均耕地占有量为472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4,现状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60%(P=75%),缺水3.94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缺水将达到10.71亿立方米。这种独有的水情特点,使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了春天抗旱、夏秋防汛、冬天抗雪灾的恶性循环,四季与水争斗。特别是东部干旱山区,穷在水上,苦在水上。二、现状及形势(一)建国50年水利建设成就解放前,我省水利几乎是一片空白,水浇地面积仅有74万亩,只有一座装机320kw的小水电站,没有一座水库。经过50年的建设,我省水利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0年底,累计投人水利建设资金47.95亿元,兴建各类水利工程700O多项,基本形成了黄河河谷动力提灌区、湟水流域自流农灌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灌溉区和环湖草原管道供水区等4个水利网区。蓄、引、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近27亿立方米。建成水库145座,总库容5.4亿立方米,涝池669座、总库容1415万立方米,全省农灌干支渠达3154条、长11221km,建成供水管道2062条、长10932km,兴修小型水电站146处、299台,装机总容量21万kw,在重点河流兴修堤防240km。全省农田灌溉面积达到372万亩,草原有效灌溉面积141万亩,解决了农牧区236万人、99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在抓好治水兴水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改土工作,全省已有176条小流域达到治理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89k㎡,其中兴修水平梯田275万亩,植树种草405万亩,修雨水集流窖3.7万眼。我省水利从无到有,经过50年建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九五’期间,黑泉水库工程、两化(化隆、循化)一平(平安)利用外资项目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并进展顺利,雪龙滩水电站、大干沟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第三批6个电气化县全面完成,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掀起新的高潮,兴修高标准基本农田80多万亩,雨水集流闯出了干旱山区水利发展的新路子,湟水河道重点段、西宁市瓦窑沟得到治理,解放渠、古都水库、香日德渠、团结渠等灌区等进行了改造,老化失修工程部分得到修复。“九五”期间共发展了灌溉面积12.38万亩、改善了灌溉面积81.7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解决了56.52万人、234.66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新增小型水电站装机9万kw,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1k㎡,其中兴修水平梯田83万亩。5年完成投资23.91亿元,占建国以来全省水利总投资的50%。“九五”时期我省水建设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害频繁,防洪基础脆弱。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劣,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是多种自然灾害并存和多发的省份。据多年资料统计,局部灾年年有,时隔3——5年出现一次较大洪灾,10——15年出现一次较严重的洪灾。洪灾特是突发性强,历时短,破坏力大,山洪引发的泥石流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我省水害十分频繁,但防洪基础薄弱,表现在病险水库威胁城市乡村安全,河道堤防少且标准低,大部分城镇没有任何防洪设施。2、干旱是影响农业稳产高产的心腹之患。干旱的主要成因是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少而蒸发量大,蒸发量通常是降雨量的4——7倍,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的主特点:一是春旱(俗称“卡脖子”旱),且时常伴有大风天气,造成不能适时播种和发芽,二春季气温回升快,土壤蒸发失墒快,三是三季连旱严重。由于我省十年九旱,干旱缺水我省最基本省情。每年受旱农田在300万亩以上,受旱草场1.5亿亩左右。旱灾是我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严重威胁。3、水利建设欠帐太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障能力不强,从全省看,小型水利本形成了网络,但目前除在建的黑泉水库外,起调控作用的大型骨干工程十分缺乏。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仍很突出,全省145座水库中70%存在着不同程的病险问题,已签定的16座小(一)型以上重点水库大坝,有15座为三类坝;79处万亩区中80%因先天不足、配套不够、设施老化等原因,长期带病运行。资源型缺水和工程缺水问题共存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4、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突出。根据最近对全省人畜饮水情况调查,因从未实施过人饮水工程而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的有56.6万人、212万头(只)牲畜;因水源枯竭、供水设老化失修等原因重新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的有58万人,112万头(只)牲畜。全省存在畜饮水困难共有114.6万人、324万头(只)牲畜。5、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很重,水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3.4万k㎡,占全省总面的46.32%;二是荒漠化扩大,荒漠化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7.4%;三是人为水土流加剧,全省现有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75万k㎡,是建国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的3倍。水环境日趋恶化。据环保部门统计,仅湟水流域每年排放废污水2亿多吨,其中工废水1.56亿吨,平均日受纳污水68万吨,含各类有害物质608吨,湟水枯水期汞、挥酚、氨氮、生化耗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主要污染段全年均超过地面水三级标准,枯水期到五级。涅水水体遭受严重污染,已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6、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无电乡村多。目前,全省小水电装机仅有21万kW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全省尚有384个村至今没有通电,约有10%以上的人口没有用上电。7、牧区水利建设长期滞后。青海是我国五大牧业基地之一,全省面积72.12万k㎡,农业区面积仅占2万k㎡,70多万k㎡是牧区,全省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但是有一半以上是无水草场,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达成22万k㎡。由于多种原因,牧区水利投人很少。8、水利前期工作严重滞后,前期工作质量不高,缺少项目储备。水利管理工作也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设施和经费不足,尚未形成价格、收费等良性运行机制。(三)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1、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八五”期间,国家确立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九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作出了将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之首,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我省历届省委和政府及州县党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水利工作,广大干部群众从长期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穷在水上、苦在水上、希望在水上”的道理,形成了全省上下非常关注水利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地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人实施阶段,为我省水利建设提供了经济条件。3、水利部对青海水利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4、我省水利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经过50年的建设,不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在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能适应高原恶劣环境条件的水利骨干队伍,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步伐正在推进,为依法治水、科技兴水,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加快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50年来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我省水利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必须面对依然严峻的防洪保安形势、不断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及水环境状况,我省水利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水利建设。三、水利发展的方针及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发展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抓住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调控能力不强这个主要矛盾,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工程建设为龙头,以节水、蓄水、调水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水价改革为杠杆,积极培育水市场,大胆改革水权,积极推进工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防汛抗旱并举。2、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强化管理。3、坚持水利建设与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4、坚持重点工程建设与现有工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