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目录摘要...............................................................................................................2一、教育产业及教育产业化...............................................................................2二、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分析...............................................................................5三、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6(一)青海教育发展的现状...........................................................................6(二)青海省非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8四、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若干对策.............................................9(一)转变观念,树立教育产业观,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产业化..............9(二)实现非义务教育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10(三)建立统一、开放、高效的教师职业市场....................................101(四)努力提升民办教育地位,增强民办教育的生存发展能力.......11(五)制定、完善有关教育和教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把青海教育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11五、参考文献.....................................................................................14摘要:教育产业化就是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教育自身发展为目的,把教育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通过构建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营者、受益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产、学、研各环节的相互结合,建立教育发展的新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教育产业,推进教育产业化,特别是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对教育产业化的特点、涵义及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在教育产业化理论指导下,就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关键词: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思考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教育产业化问题在我国已引起广泛的重视,理论与实践都在不断地推进,青海作为后发展地区,市场经济正在健全之中,教育产业化特别是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正在探索和起步阶段,研究和探讨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教育产业及教育产业化(一)教育产业及特点1.教育产业新时期,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的认识经历了3两次飞跃。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对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认识加深了,从把教育单纯看成是一种消费活动、福利事业,到认定教育是一种生产性事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第二次认识上的飞跃是现代教育产业观的建立,即树立起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有一般产业的共同性质,教育活动同样需要遵循产业活动的共同规律的观念。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作为产业的地位也就最终确立下来。当前世界各国在处理国民经济各行业关系时,都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世界银行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AIS法(即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1992年6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也把教育明确列为第三产业,并指出它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可见,教育就是一种产业。2.教育产业的特点首先,教育生产的加工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为了进行教育,教育机构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前者包括教育所用的场地、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后者系指教职工体力和脑力的消费。其次,教育生产更为复杂、更为重要。与物质生产相比,教育生产的复杂性不仅是因为教育加工的对象是具有复杂思想而且随时都在变化的人,而且是指教育的消费既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而且还有生活资料的消费,为教育作准备的分配和交换过程也极为复杂。教育的4重要性不仅表现为教育过程为物质资料生产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本身正越来越成为物质资料生产的要素。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也依赖教育提供得力的人才。教育的成果不仅渗透到经济基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中,而且创造和发展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也依赖于教育为之提供人才。而所有这些社会领域的活动,要远比单纯的物质资料生产复杂得多,因而反过来又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此外,教育生产还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教育从投资到见成果需要很长的周期。(二)教育产业化及涵义首先,教育产业化,就是实现教育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利益体都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教育同样也要遵守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也要由“看不见的手”来牵引。在市场中,教育产业部门所取得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教育产品结构的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服务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理所当然地都要由价格或价值规律来调节。其次,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必须和其他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整个产业链上发挥自己和先行、基础产业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才能保证该产业的平稳运行。因此,教育产业化,就要使教育的产出能够适应其他产业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5潮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总而言之,教育产业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其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为依托,以教育市场为纽带,通过将教育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教育服务的生产、消费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二、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分析马克思的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产业理论是教育产业的三大理论基础。(一)劳动力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明了社会再生产理论,即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最经典论述。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二)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文,1963年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论著,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等人第一次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舒尔茨进一步运用成本——效6益分析方法,分析了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计算了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三)知识产业理论“知识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Machlup)1962年发表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的。他将知识产业的范围确定为五个方面。从60年代提出“知识产业”概念以来,70年代、80年代又提出“信息产业”,进入90年代又出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由知识产业构成的,是各类知识产业的总和。总之,劳动力再生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产业理论是教育产业的三大理论基础。教育的产业特点是教育的内在特征,即教育中存在“产业基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也将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知识生产力,是人才生产力。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教育也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于教育本质、地位、作用的新判断。三、青海省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青海教育发展的现状1.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前,青海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直到建国前夕,高等教育还是空白,中等学校只有5所(包括3所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683人;普通中学3所,在校生705人;小学714所,在校学生40500人。各级各类学校总数为722所,在校学生总数只有41888人,占全省总7人口的2.84%,平均每万人口中中专生4.6人,中学生4.8人,小学生274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90%以上。建国后,青海的教育事业就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基础上起步了。又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初步确立了基本与青海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结构比较合理、质量效益较高、功能基本完善、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截止2004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达7034所,在校生有130.4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大学生28.4人,中专生47人,中学生926人,小学生1047.5人。2.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目前已成为青海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4年,全省有各级各类成人学校2751所,在校生达57.51万人。其中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18139人;成人中等学校23所,在校生19698人;技术培训学校1633所,在校生469257人;成人初等学校1093所(包括盲班),在校生68016人。2004年以来,青海省把职业教育纳入了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成了国家级重点中专2所,省级重点中专2所,一批职业中学正向国家和省级及合格职业中学迈进。目前全省有职业学校36所,在校生11370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有专长的中初级技术人员。8(二)青海省非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1.教育经费短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政府大包大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政府向教育事业投资的增长速度。由于投资不足,全省教育资源尤其是非义务教育资源严重短缺。2.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全省有职业学校36所,在校生11370人。中等教育结构得到较大调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必须面对市场经济,打破条块分割局面,进一步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包括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确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方向。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科类结构急需调整。3.青海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近年来,随着青海省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是,青海的非义务教育的总供给滞后于社会总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2004年,全省小学毕业生9.34万人,但升入初中阶段的为8.29万人,而升入高中阶段(包括职高、中专、技校)的学生仅5.04万左右,为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一半左右,而另外一半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因非义务教育的资源供给不足而被拒之门外。故社会和家庭对非义务教育的强烈需求,作为青海省非义务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政府目前、乃至较长一段时期内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4.民办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政府缺乏有效的鼓励支持措施这些年来,青海民办教育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教育9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应注意到,民办教育目前的生存与发展又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其宏观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