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驾驶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防御性驾驶2013年8月安全经验分享监控视频第一章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自1886年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已有320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两倍还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车祸丧生的人数就超过60万人,留下永久性伤残者近500万,一般受伤者则不计其数。在许多国家,车祸已成为第一位意外死亡原因。•此外,由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惊人。•一是人流、物流日愈增多,交通流量大,出行人数多,而道路的发展难以满足需求;•二是机动车辆和机动车驾驶人增长迅猛;•三是部分交通参与者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现代交通意识和安全意识。交通违法现象普遍,是导致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第一章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有:由于部分驾驶员无视交通法造成的,其中以饮酒后驾车和开车时使用移动通讯工具最为严重。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交通事故的偶然性。第二章酒后驾驶的危害与预防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驾驶员无视交通法造成的,其中以饮酒后驾车最为严重。所谓“饮酒后”,一是指不论饮量多少,只要饮用了含有酒精的酒,包括白酒、啤酒或果酒等,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均为饮酒后;二是酒精检测器检测,看血液中是否含有酒精成分,含有酒精成分的则为“酒后”。酒后驾驶是指驾驶人饮酒后驾驶车辆。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属于饮酒驾车。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车。实验数据表明,酒后驾驶遇到紧急情况时,制动距离是未饮酒状态的2~3倍。1.判断能力降低,不能保持安全距离和安全行车速度。2.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正确处理路面上的交通情况。3.反应迟钝,错误操作增多。4.不能发现和领会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的含义。5.常常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倾向于冒险行为。6.易困倦,出现驾驶动作不规范、空间视觉差等疲劳症状。7.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还会造成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疾病。陈家酒驾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为什么规定酒后不准驾驶机动车?因为机动车是一种速度快、冲力大的交通工具,它要求驾驶员行车时,对于道路上瞬息万变的交通情况,要在0.75秒内做出迅速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交通安全。饮酒后,酒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时,反应能力即有所下降,达到100毫克时,下降约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并使人动作失调,手脚失控。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之间的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饮酒后一是驾驶员会出现远视,视物的立体感上发生误差;二是反应时间要增大二至三倍。所以,我国《道路交通法》中规定禁止酒后开车。可有人误认为禁酒只限于白酒,实际上凡是酒类都含有酒精成分,如啤酒含3%至5%,葡萄酒含10%至15%,白酒含50%至60%;人们对饮酒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浓茶、咖啡喝苏打水可以解酒,实际不然,它们只是增加了体内的水分含量,不会加速酒精的代谢。为了您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请您在饮酒后8小时之内及醉酒后24小时之内不要驾驶车辆。据统计,驾驶员酒后开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由于酒后开车,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危害极大,因此,我国把酒后开车按违法论处。高晓松第三章疲劳驾驶的危害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驾驶人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疲劳是由于体力或脑力劳动使人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的现象。驾驶疲劳是指驾驶车辆时,由于驾驶作业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疲劳以及客观测定驾驶机能低落的总称。当疲劳出现时常常会有腰酸背痛、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和判断速度缓慢等现象。·驾驶人眼球的正常转动受到限制,注意范围变小,视觉敏锐度降低,容易产生错觉。·驾驶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反应灵敏性和对交通情况的处理能力也随之下降。·驾驶人判断错误增多,经常会出现换挡不及时、不准确,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驾驶人过度疲劳时,还会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等现象,进而失去对车辆的操控能力。一天中驾车的几个“危险时段”,应引起驾驶人的高度重视:1、中午:大约在11时—13时。此时由于人的大脑神经已趋疲劳,导致反应灵敏度减弱,加之有的司机急于赶路,本该吃饭的时间一拖再拖,饥肠辘辘,手脚发软,极易发生意外。同时,午餐后人体内大量血液集中作用于胃肠等消化器官,脑部供血相对减少,会出现短暂的困倦感,应休息一会儿,千万不要急于加班开疲劳车。2、晚饭后:大约在18时—22时。该时段通常为夜间交通事故的高发期。因为现在人们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一般的晚宴外,还有跳舞、唱卡拉OK等娱乐活动,此时,不论是行人还是驾车人都十分疲倦,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发生交通事故。3、午夜:大约23时—3时,此时万籁俱寂,万物处于“休眠状态”,路上行人车辆稀少,驾驶员易产生麻痹心理,此外,这段时间为全天温度最低时刻,易导致大脑反应迟钝,血压降低,手足血管神经僵硬、麻痹。这些都加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驾驶疲劳的改善方法1.休息、小睡。当开始感到困倦时,短暂(5~10min)的停车休息可迅速改善清醒程度。当感到难以承受的困倦时,应该停车小睡。半小时的小睡,往往能收到解除疲劳的良好效果。2.温度刺激。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停车利用清凉空气或冷水吹、洗脸部,或喝一杯热茶、热咖啡,可迅速恢复清醒。3.味觉刺激。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吃喝一些酸或辣的刺激性食物,可迅速恢复清醒。4.动作刺激。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可停车到室外,做若干次前屈后仰、左转右转或叩齿动作,可促使精神兴奋。5.声音刺激。当开始感到困倦时,收听轻音乐或将音响适当开大些,可促使精神兴奋。6.大脑充氧。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停车下地,自然站立,弯腰,头部尽量朝下,作深呼吸,再复原站立,如此重复4—5次,使大脑尽快得到氧气和血液补充,促使大脑兴奋。7.大脑震荡。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停车,用双手拍打(力度以不感觉到不舒服为限)头发部分40~50次,疏通头部经络和血管,加快人体气血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大脑兴奋。驾驶疲劳的预防措施1.保证必要定的睡眠时间和较好的睡眠效果。睡眠是避免驾驶疲劳,保持旺盛精力最有效的方法,根据人体生理规律,每天7—8h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出车前保证充足的睡眠极为重要。2.强化自身意识。增强对疲劳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对驾驶工作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心理调节和控制,克服部分心理疲劳。3.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提示任何方法只能暂时改善驾驶疲劳的程度,多次使用反而会加剧驾驶疲劳,后果更为可怕、严重。唯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是预防驾驶疲劳和恢复清醒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第四章超速行驶的危害影响交通安全的四大要素人、车、路和气象条件,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驾驶人违法驾驶见也是最危险的交通违法行为。绝大数的交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驾驶人违法驾驶导致的,其中超速行驶时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交通违法行为。超速行驶是指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速度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最高限度,或在无标志、标线的道路上超过规定安全车速的驾驶行为。3第四章超速行驶的危害超速行驶破坏了车辆的可操纵性和稳定性,遇到紧急情况制动距离延长。使超车、会车机会增多,使驾驶人精神紧张,心理和生理能量消耗增加,容易造成驾驶疲劳。驾驶人反应能力变差,误操作的几率增加。驾驶人动态视力下降,视野变窄,对速度的判断及发现危险情况的能力下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20公里。夜间行驶或者在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行驶,以及遇有沙尘、冰雹、雨、雪、雾、结冰等气象条件时,应当降低行驶速度。1.超速行驶会产生“隧道效应”,使驾驶员视野变窄,视力减弱,难以及时、准确地处理事故险情;2.超速行驶会延长制动距离;3.超速行驶会使撞击的后果成倍加重;4.超速行驶会影响车辆的稳定性。超速行为对驾驶人的影响1.超速驾驶降低驾驶人的视觉能力(隧洞效应)要确保行车安全,首先是依靠人的感知,如果时间太短促,人就无法感知。如汽车以50公里的时速行驶,0.1秒前进1.39米,车窗外事物一掠而过,而人在视野内感觉一个目标要0.4秒,看清事物平均需1秒钟,速度太快就无法获取足够的道路信息。2.高速催眠作用。超速行驶时,超车、会车的机会增多,行驶间距缩短,车外情况应接不暇,驾驶人心理能量和体能能量消耗很多,易感到疲劳,时间一久还会瞌睡,极易引发事故。3.超速行驶时,驾驶人对速度的判断能力下降。驾驶人在高速行驶时,不但对所驾车辆速度不能正确判断,而且对行人、非机动车、其他机动车速度也会低估。在超越前车时就易低估对向来车的速度和距离,同时低估要超越前车的相持距离,发现情况往往措施过迟,易发生相撞或刮擦事故。4.超速行驶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超速行驶,破坏了车辆在特定环境工作中的指数,加大了车辆的工作强度和负荷,加剧了机件的磨损和损毁。特别对车轮更是不利,跳跃性、拖滑性磨损不说,还提高了摩擦温度,轮胎极易老化和变形,引发爆胎事故。你的车速,将会改变你的一生第五章开车接打手机的危害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种方便在某种程度上也给驾车者带来麻烦,国外就开车打电话造成的危害与酒后驾车造成的危害进行过测试,结果是开车打电话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酒后驾车。一份权威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因驾车时拨打电话而致死的人数日渐增加,而人们在驾车过程中打手机已经成为发生车祸的重要原因。同样,手机信息传递,也将直接影响驾驶人的情绪。因此国外严厉禁止任何方式的开车打电话,像欧盟就有明确的法规,禁止开车打电话。手机成瘾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增加(原画).rmvb常言道“一心不可二用”,意志力再强的人都没办法在接电话的时候仍然一心一意地开车。为了安全着想,请您开车时不要打电话。开车打手机到底有什么危险?直接用手拿着手机放在耳边接听,会对驾驶造成妨碍,单手操纵方向盘,不能很好控制车辆的左右和前后距离。更重要的是,开车打电话时,驾驶人一心二用,肯定会分散注意力,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反应不及造成交通事故。追尾、刮擦、闯红灯,很多都是开车打手机不注意而引起的。开车时使用手机,大脑的反应速度比酒后驾车时慢30%。开车打手机发生事故的风险比正常驾驶时高4倍以上。开车打手机导致驾驶人注意力下降20%,如果通话内容重要,驾驶人注意力甚至下降37%。开车时打手机会使驾驶人的视野变得狭窄,降低外围视觉的感知能力。一个专心开车的驾驶人比一个分心讲电话的驾驶人所记得的信息多50%,形成“不注意视盲现象”。驾车打电话.rmvb使用蓝牙、耳机或者车载电话接打电话,虽然解放了双手,但没有解放大脑,通话会分散注意力,存在安全隐患。紧急情况下,应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地带方可接听或由其他乘车人员接听。近年来,驾车接打电话已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一大隐形杀手。70%的致命交通事故是司机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