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灾害的概述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4分类: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沙尘暴)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塌陷)海洋灾害(海啸;咸潮;风暴潮;赤潮;海冰)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病虫害)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三、气象灾害:(一)干旱和旱灾:(对我国危害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干旱都引起旱灾,一般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足,较短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造成对生产生活的较大影响,才可以称为旱灾。例如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的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可以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的气候,所以此地一般的干旱不能称作旱灾。(二)1:特点(我国气象灾害之首)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2:影响或发生地区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风气候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尤其以非洲的旱灾最为严重23:形成原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4: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5: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我国旱灾四个多发中心及旱灾的分布特点:(1)四个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2)分布特点:干旱区——荒漠景观——很少有旱灾半干旱区——旱灾较多——“十年九旱”东部季风区——旱灾严重——原因: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偶发性干旱,导致重灾情具体分布:东北区——出现在盛夏——夏季风势力弱,造成南涝北旱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重地区,以“春旱”为主——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用水量大长江区——7.8月份“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少雨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针对淮河、海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灾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四)沙尘暴现象:3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挖发菜等。(五)寒潮: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深秋-冬季-初春)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我国寒潮灾害:1.我国寒潮爆发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2.我国寒潮爆发生时间:9月到次年5月(秋、冬、春)两个高峰期:10-11月、3-4月3.我国寒潮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海4.山地对我国寒潮的影响:(1)山地阻挡:东西向山脉(天山、阴山、秦岭、南岭…)山脉北侧:(迎风坡)冷空气堆积,寒潮灾害加剧山脉南侧:(背风坡)相对温暖,寒潮灾害减弱(2)形成冷空气通道:地理位置的差别、地形的影响寒潮分流,长驱南下,直到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5.我国寒潮的影响和表现:(1)影响: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寒潮危害严重(寒潮暴发时间正值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的起始或末尾,低温、大风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南方地区寒潮规模略轻于北方地区,但灾情也较严重(2)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发生频次:东北最高,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及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六)暴雪的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牲畜冻死饿死、野生动植物死亡。暴雪后的次生灾害:洪灾、滑坡、泥石流。雪灾后洪灾的原因: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大增;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促。(七)其他气象灾害: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龙卷风、雷暴、连阴雨、冻雨、雾等。※我国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在哪?灾情严重的原因?“华北地区”是我国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主要有:干旱,寒潮,沙尘暴等成因:自然原因A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B是我国冬季风主要通道,降温快,多寒潮4C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D临近沙源地,多沙尘暴人为原因A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B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少C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华北地区是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旱灾中心,且有“加重趋势”二、地质灾害:(一)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基本概念:震级、烈度、等震线、震源、震中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地面正对震源的点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距:地面上的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震级:(里克特-“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3级以下:微震3-5级:有感地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会造成重大损失)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上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同一次地震中只能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2、滑坡、泥石流概念: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泥浆石块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5形成原因: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松散碎屑物;③降雨集中,快速融冰。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我国分布广、多发成因:①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分布规律:山区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滑坡措施: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措施: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3、火山:危害:①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安全;②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天气、气候。(二)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严重;②人口,财产密集;③人类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治理措施:恢复植被(三)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四)其他地质灾害: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三、海洋灾害:(一)风暴潮: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