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左香华(深圳市宝安区教研室广东深圳518101)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一、有效教学的概念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但它不同于“生产效益”,不能简单理解成“以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二、有效教学的特征1.提高学习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2.增进学习结果(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核心指标)。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3.强化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积极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④。可以看出,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教学效率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学生学到的有用能力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2是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必须考虑教学的投入和价值的实现。以上3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学习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是增进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实施途径(一)美国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至关重要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2.多样化教学:教师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案例1.锌和碘实验装置的改进,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体现化学实验绿色化思想。3.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宝安区多所学校均使用了学案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动手”填学案、“动脑”思问题、“动口”进行表达交流,并辅之以相应的实验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1)分层提问,让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使其均获得不同的发展。(2)分层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均获得成功的体验。(3)分类指导,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二)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五实课)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可以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1.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2.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首先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锌粉和碘粉的混合物5%的淀粉溶液水3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案例2.宝安区某校高三化学教师甲教学、教研水平很高,习惯于讲难题,2006年高考,其所教班级中有一名学生获得深圳市第二名,但该班平均分较低。说明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3.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善于对标准化的答案提出质疑,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打乱老师的精心设计,将课堂讨论导向一个非预设的方向。发散性思维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要求学生做出选择之前考虑多种选择与视角,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案例3.一个年轻老师与一位学生的对话。儿子问: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比复分解反应优先发生?父亲答(化学教研员):怎么提这个问题?儿子答:老师布置有一道化学作业题:Fe3+++ClO-—FeO42-+Cl-+H2O空格中填上OH—后,Fe3+和OH—发生反应生成Fe(OH)3沉淀,Fe(OH)3沉淀怎么和ClO-反应呢?年轻老师答:氧化还原反应比复分解反应优先发生。儿子对老师的回答不信服。(父亲)反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就是先发生复分解反应,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儿子拿着老子找到的反例去问老师。老师答:“两步反应的条件不同。”父亲查资料得如下方程式: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说明该反应是先发生复分解反应,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还有:PbO2+4HCl==PbCl4+2H2OPbCl4==PbCl2+Cl2↑当然,也有氧化还原反应优先发生的例子:Cu+2HNO3(浓)==CuO+2NO2↑+H2OCuO+2HNO3==Cu(NO3)2+H2O结论:不要轻易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讲究科学性。另外,提供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开放性试题就其类型而言,主要有内容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和答题权开放等5类。开放性试题能够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理想的题型。在化学教学中,适当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4案例4(2004年深圳市中考化学题).学习和生活中常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学好化学可以帮助人们辨认清楚,如干冰不是冰,是二氧化碳;白金不是金,是金属铂。请问类似的化学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试举出二例:、。显然,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符合题意的答案很多。请看如下答案:纯碱不是碱,是盐;磁铁不是铁,是四氧化三铁;双氧水不是水,是过氧化氢;黄铜不是铜,是铜锌合金;五水硫酸铜不是混合物,是纯净物;石墨不是墨,是碳;氨水不是水,是碱;烟花不是花,是火药爆炸;臭氧不是氧(O2),是氧单质(O3);苛性钠不是钠,是烧碱。……4.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5.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即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案例5.时间2009年11月10日;地点:宝安区东方英文书院高二Ⅰ班。某教师进行原型启发:CH3COOH+NaOH→CH3COONa+H2O要求学生写出乙酰水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该教师没有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相反给学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勾!遗憾啊,这是一个40多岁的男教师的课堂教学。(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教学目标有效——科学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教学目标高、多、空,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老师直接在视频上打出“考纲要求”,以期引起学生注意。2、教学容量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比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练习次数、时限的控制,哪些教材可以少讲精练,哪些内容可以机动处理等等,这些教者都要考虑周到,不能随心所欲、盲目施教,应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不过,学不厌。3、训练定点有效——突出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如果教师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全面开花而不能,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那么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NaOHO—C—CH3OCOOHO—C—CH3OCOONa+H2O5案例6.配制250mL0.1mol/L的稀硫酸,需要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多少毫升?法一:V1.84g/cm3×98%==0.25L×0.1mol/L×98g/mol法二:先求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再由稀释定律定求浓硫酸的体积。4、教学方式有效——选择恰当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校条件及学生等情况,科学、实切、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切忌“一刀切”、“大锅煮”,只注重理论调子,不考虑当前实际。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贴切,才能让学生有趣、有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式教学方式并非万能药,并非完全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1)以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案例7: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探究教学教学方法为“科学探究式教学法”。①方法导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媒体或投影):②科学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以第三周期为例)。●实验探究增补实验一: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加入酚酞变深红色)镁与热水反应的实验:Mg+2H2O=Mg(OH)2+H2↑(加入酚酞变浅红色)小结论:金属性Na>Mg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难易;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氧化物是否与碱反应或M(OH)n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弱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HnROm的酸性;置换反应。对照实验1对照实验26镁与盐酸反应的实验:Mg+2HCl=MgCl2+H2↑(快)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2Al+6HCl=2AlCl3+3H2↑(较快)小结论:金属性Mg>Al教师设问:镁和铝的金属性除了取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证明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呢?氢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实验:氢氧化镁与碱反应的实验:Mg(OH)2+NaOH-不反应(无现象);氢氧化铝与碱反应的实验:Al(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铝溶解)同样可得小结论:金属性Mg>Al联系对照实验1可得:金属性Na>Mg>Al●阅读探究联系“方法导引”,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结论:非金属性Si<P<S<Cl增补实验二:氢硫酸中加入少量氯水Cl2+H2S==2HCl+S↓联系“方法导引”,通过置换反应同样可得结论:非金属性S<Cl通过实验探究和阅读探究可得如下结论:推论: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这一推论的得出,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结果,完成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案例8: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对照实验314Si(非金属)→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