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地震的相关概念: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暴法”,是一种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促进新思想产生的方法。2.防灾减灾的含义:减灾狭义:减灾一般指灾害发生后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广义:减灾不仅包含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而且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防灾,顾名思义就是防止灾害的发生,即主要包含“预防”一层含义,在大部分文献中,防灾主要针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策略、防灾工程、防灾规划等3.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4.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部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灾害分为什么:根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5.灾害系统构成: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3.承灾体4.灾情6.Mitigation的中文解释:灾害减除选择1.人为风险的分类: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2风险评估的限制性:1.不完整性2.客观性3.与评估人员的经验相关3.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1.查阅各种与灾害有关的书籍或典籍,如《20世纪水旱警示录》、《灾害管理文库》2.查阅各种报告3.查阅相关论文4.查阅建国以来的各种年鉴,如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专门的统计年鉴如水文年鉴、气象年鉴、经济年鉴5.通过互联网搜索各大权威网站,查找有关信息。6.到有关各部门走访,如公安、消防、安监、民政、交通、环保、气象、农业、林业、海洋、供水、供电、城管、保险险公司等部门,查阅各种纪录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材料7.查阅各种古籍,如地方志,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灾害。4.地震处置中的注意事项:5.毒气事件中个人避险的知识:6.灾害管理的阶段:7.如何让编制事故树:8.人为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人为影响为主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9.事故灾难的性质:1.人为性2.因果性3.突发性4.破坏性5.偶然性、必然性6.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10.火灾的相关知识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火灾是违反一般人的意志或少数人为不正当的目地(如纵火、玩火)生成,且扩大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思想麻痹,用火不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机械、电气设备不良,安装不当2.自然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而引起自燃起火3.纵火4.安全培训教育不够,安全意识淡薄;火灾救护与安全常识缺乏火灾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1用火不慎或设备不良2.违反操作规程3.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4.爆炸引起火灾5.自燃起火6.静电放电、雷击起火7.纵火和小孩玩火8.防火避难设施不全9.防火管理制度未落实11.公共安全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事故灾难12.交通运输事故的相关知识点涵义:由于人的操作失误或机器故障而发生在交通领域(公路、铁路、河海运输和航空等)的灾难性事件。发生原因:1.人的行为失误:思想麻痹、技术缺乏、疲劳、酒后、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人违章等2.机器故障:陈旧、老化,设备性能+外界不可抗拒因素;道路和公用设施问题。杀伤力来源:交通运输自身;人的群体性13.我国应急体系建立的原则:1.条块结合,属地为主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3.依托现有,整合资源4.平战结合,一专多能5.功能实用,技术先进6.整体设计,分步实施14.我国事故多发的原因: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2.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4.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不清,尚未建立起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有效治理5.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6.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不强15.德尔菲法的特点:1.每次调查表收回、整理、统计后,反馈给各个专家2.对少数独特观点,希望其进一步阐明理由3.多次反馈可为每个专家提供了解他人意见和修改自己意见的机会4.经过几次反馈,使意见比较集中后,即可停止4.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汇总,以期作出符合客观情况发展的结论。名词解释1.防灾减灾:防止灾害的发生,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并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2.灾害系统:3.事故灾难:事故灾难是指由于人的操作失误或技术性过错而引发的破坏性事件,该事件给人们的身体、心理、财产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和社会性影响。4.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5.应急救援:应急救援行动是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为及时营救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减缓事故后果和控制灾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援助行动。6.应急救援体系: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社会应急救援体系,自然应急救援体系,事故应急救援体系7.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与人的意志、希望相反的情况,而迫使正在进行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简答1.灾害减除的意义:应急管理周期的第一阶段;为了减小或消除各种突发事件对人员、经济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或消除各种灾害和危险的风险;强调通过强化建筑、基础设施对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同时强调减少建筑设施对危险的暴露程度;还包括修建各种防灾工程;另外包括减少社会的脆弱性,增强恢复力2.灾害减除与准备的区别:灾害减除首先是以预防为主,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而采取的行动,它是长期的解决某灾害问题;而准备只是为下一次即将到来的灾害应对做准备;Ⅱ.灾害减除采取的都是一些根本性措施,针对一种或几种灾害长期有效;而准备主要针对可能到来的灾害作资源准备,这些资源往往都是一次性的;Ⅲ.灾害减除针对的是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其不能形成灾害,即使形成灾害,也要最大程度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而准备主要是针对灾害本身;Ⅳ.灾害减除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需要居民配合,更需要教育带来观念的更新;而准备则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工作,只需要公众认可。3.恢复与灾害减除的联系:恢复与减除是应急管理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针对的对象不一样,目的也不同,但是两者在重建家园,提高抗灾能力方面确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4.地质灾害的分类标准及分类:1.成因分类,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2.地质变化速度分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缓变性地质灾害3.地质特征分类,山地地质灾害,平原地质灾害5.事故及事故灾难的理解:6.应急救援的理解:7.风险评价的理解:8.风险评价的方法:9.交通运输事故的诱发因素:1.人的行为失误:思想麻痹、技术缺乏、疲劳、酒后、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人违章等2.机器故障:陈旧、老化,设备性能+外界不可抗拒因素;道路和公用设施问题。10.德尔菲法的特点:1.每次调查表收回、整理、统计后,反馈给各个专家2.对少数独特观点,希望其进一步阐明理由3.多次反馈可为每个专家提供了解他人意见和修改自己意见的机会4.经过几次反馈,使意见比较集中后,即可停止4.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汇总,以期作出符合客观情况发展的结论。灾害减除的意义及社会意义意义:对于应急管理全过程来讲,灾害减除是紧急事态管理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它是相对于其它阶段如准备、应对、恢复而存在的。灾害减除既与突发事件的准备、应对和恢复有必然的联系,又独立存在。因而,“灾害减除”的内涵也有别于我们传统上“减灾”、“防灾”。社会意义;Ⅰ.灾害减除可以建立更安全的社区,灾害减除减小或消除了各种危险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使社会更加安全。如提升并严格执行建筑标准,增加了建筑物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减少了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Ⅱ.灾害减除减小了潜在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使社会、家庭和个体更快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保持社会稳定。Ⅲ.灾害减除通过减小或避免了灾害造成的巨额损失,减小或避免了灾害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波动,使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Ⅳ.灾害减除减小了个体、社区乃至全社会的财政冲击。例如,美国灾害减除机构最新的调查表明,每投入灾害减除1美元,可以为社会平均挽救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