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爆炸现象:物质从一种状态经物理或化学变化为另一种状态,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快速释放,产生声、光、热或机械功,使爆炸点周围的介质中的压力发生骤增的过程称为爆炸现象2.事故性爆炸:在生产活动中,违背人们意愿造成巨大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爆炸现象称为事故性爆炸3.可燃性气体:凡是常温、常压下以气体状态存在,在受热、受压、撞击或遇电火花等外界能量作用下具有燃烧或爆炸性能的气体通称为可燃性气体。4.链式反应能使活化中间产物再生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5.爆炸极限:爆炸上限与爆炸下限的统称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可燃气最高浓度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可燃气最低浓度6.爆炸指数:在标准爆炸容器及测试方法下,测得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每次试验的最大爆炸超压称为爆炸指数7.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是指在特定实验条件下,点燃壳体内所有浓度范围的被实验气体(蒸汽)/空气混合物后,通过25mm长法兰接合面均不能点燃壳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与壳内两部分之前的最大间隙8.最大允许氧含量:是指使粉尘/空气混合物不发生爆炸的最低氧气浓度9.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定热表面上一定厚度粉尘层能发生着火的最低热表面温度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粉尘云通过特定加热炉管时能发生着火的最低炉管内壁温度10.蒸汽爆炸:液体急剧沸腾产生大量过热而引发的一种爆炸式沸腾现象11.极限过热温度:若液体常压下沸点为J,加热时液体温度沿J-H-K升高,但蒸气压保持不变,则K点对应的温度称为极限过热温度。12.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13.过热极限爆炸:在初始温度TD下产生的蒸汽压对应曲线上的D的压力,但随着蒸汽的不断产生,温度和压力将不断下降,当温度降到j点时,压力等于大气压,气泡不再产生,这种爆炸式沸腾现象称为过热极限爆炸。14.莱顿福斯特点:膜沸腾的下限称为莱顿福斯特。15.静电接地:通过接地方法为静电泄露提供通道的防静电技术措施。16.放电现象:当太阳加热地球表面时,地面湿气受热上升或空中不同冷热气团相遇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积云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电荷分离,当电荷量积聚足够是就会在带有不同电荷的云间,或因静电感应而在不同电荷的云地之间发生放电现象。17.雷电:在放电通道内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并发出巨大响声和强烈闪光的现象。18.雷电流幅值:雷电放电过程中的最大电流。19.雷电流陡度:雷电流坡头陡度最大值称为雷电流陡度20.雷电冲击过电压:雷电压最大值称为雷电冲击过电压21.惰化防爆:在具有爆炸性的气体或粉尘混合物中加入N2、CO2或He等惰性气体,使其氧浓度降低到不能支持爆炸的程度的防爆技术22.爆炸抑制:是一种在爆炸燃烧火焰发生显著加速的初期,通过喷洒抑爆剂的方法来抑制爆炸作用范围及猛烈程度,使设备内爆炸压力不超过其耐压强度,避免设备遭到损坏或人员伤亡的防爆技术措施。23.爆炸阻隔:利用隔爆装置将设备内发生的燃烧或爆炸火焰实施阻隔,使之无法通过管道传播到其他设备中去的一种防爆技术措施。24.气体熄灭直径:使火焰不能继续传播的阻火器的最大通道直径。25.极限管径:使火焰不能燃烧的阻火器的最大通道直径。26.爆炸泄压:在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的初始及发展阶段,通过在包围体上人为开设泄压门的方法,将高温高压燃烧产物和未燃物朝安全方向泄放出去,使包围体本身及周围环境免遭破坏的一种爆炸防护技术措施。27.高强度包围体:指能承受0.01MPa以上最大泄爆压力冲击而不破坏的包围体。28.低强度包围体:指抗最大泄爆压力的能力在0.01MPa以下的包围体。1.按爆炸前后物质成分变化不同,爆炸事故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2.化学爆炸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3.按爆炸过程类型的不同,爆炸事故可分为:着火破坏型爆炸、泄漏着火型4.爆炸、自燃着火型爆炸、反应失控型爆炸、传热型蒸气爆炸、平衡破坏型蒸气爆炸。5.爆炸防护技术措施(5种):惰化防爆、爆炸抑制、爆炸阻隔、爆炸泄压、爆炸封闭。6.防爆技术措施优选原则有:动态控制原则、分级控制原则、多层次控制原则7.多层次控制原则中的六个层次分别是:预防性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大性控制、维护性能控制、经常性控制、紧急性控制。8.铵梯炸药是由硝酸铵(80%以上)、梯恩梯(3—20%左右)和少量木粉成分混制而成,其中主要成分硝酸铵是氧化剂,梯恩梯是敏化剂,又是加强剂;木粉是疏松剂,又是可燃剂。9.岩石内装药中心至自由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最小抵抗线。10.普通导火索每米燃烧时间为100~125s,其表面为棉线和纸的本色,一般呈灰白色11.甲烷气体在25℃,0.1MPa条件下的极限氧含量为12%12.根据不同点火方式,点火源分为:电点火源、化学点火源、冲击点火源、高温点火源。13.引起电气设备产生事故电热的三种主要原因是:短路、过载、接触不良。14.静电产生四种形式: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电荷迁移、断破起电。15.静电放电五种形式:火花放电、电晕放电、刷形放电、雷形放电、场致发射放电。16.静电防护技术措施:减少摩擦、静电接地、降低电阻率、提高空气湿度、空气电离。17.电阻率为1012Ω·cm的物质最易产生静电,而电阻率大于1016Ω·cm或者小于109Ω·cm的物质时不易产生静电。18.按形状分,雷电种类有:片状雷电、线状雷电、球状雷电。19.雷电的三种危害方式: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侵入波。20.常用防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这几种均可作为接闪器21.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22.直击雷保护范围一般用滚球法计算23.隔爆技术按作用机制不同,分为机械隔爆和化学隔爆。24.工业阻火器分为机械阻火器、液封阻火器、料封阻火器。25.按用途不同,机械阻火器分为隔爆型、耐烧型、阻爆轰型。26.阻火器分为金属网型阻火器、波纹型阻火器、泡沫金属型阻火器、平行板型阻火器、多孔板型阻火器、充填型阻火器、复合型阻火器、星型旋转阀阻火器。27.阻火器压降的大小取决于结构形式和气流速度。28.主动式隔爆装置包括自动灭火剂阻火装置、快速关闭闸阀、快速关闭叠阀、料阻式速动火焰阻断器。29.敞开式泄爆装置包括全敞开式、百叶窗式、飞机库式门。30.对于0区,铝、镁、钛和锆的总含量不允许大于7.5%。1.物理爆炸的条件和化学爆炸的条件分别是什么?物理爆炸条件:爆炸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高压气体或蒸汽急聚膨胀,以及爆炸体系域周围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化学反应要成为爆炸反应必须同时具有反应过程放热性、反应过程高速度和反应过程产生大量气体产物等三个条件2.爆炸破坏力形成同时具备的五个条件是什么?可燃物、助燃剂、可燃物与助燃剂均匀混合、爆炸性混合物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足够能量的点火源3.爆燃和爆轰的区别爆燃:火焰以亚音速在未燃气体混合物中传播,爆炸超压一般为初始压力的7到8倍爆轰:火焰以超音速传播,爆炸超压一般可达到初始压力的15到20倍4.燃烧与爆轰的区别(四个方面)速度区不同、燃烧易受影响,爆燃不受影响、质点运动方向不同5.阐述热点火机理。在热点火机理论中,物质因自热而引起着火,从阴燃到明燃直至发生爆炸的现象,称为热爆炸或热自燃,习惯上也称自动着火或自动点燃6.阐述链式反应机理。链式反应机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链引发游离基生成,链式反应开始2)链传递游离基与原始反应物作用生成稳定化合物,并产生新的游离基3)链终止游离基消失,链式反应终止。7.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并详细说明影响规律。①初始温度爆炸性混合物的初始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即爆炸下限降低而爆炸上限增高②初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大,爆炸极限扩大。压力降低,爆炸极限范围缩小③氧含量混合物中氧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上限提高更多④惰性介质即杂质若混合物中含惰性气体的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增加到某一数值,可使混合物不发生爆炸⑤容器容器管径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越小。⑥点火能量能源型物质对爆炸极限范围的影响是:能源强度越高,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爆炸极限范围越宽8.列举影响气体爆炸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说明。可燃气体及氧化剂种类;气体浓度;点火源能量大小;点火位置;爆炸封闭空间;障碍物大小;数量及形状9.初始压力对爆炸超压的影响。随着初始压力增加,气体分解发热量增加,最小点火能量降低,爆炸超压增高,即气体爆炸越容易发生,爆炸越猛烈10.初始压力对爆轰成长距离的影响。随初始压力的增大爆轰成长距离而显著缩短11.气体爆炸具备的条件①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②空气或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③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可燃物质与空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例如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80%。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在低于爆炸下限和高于爆炸上限浓度时,既不爆炸,也不着火。12.粉尘爆炸时的气相点火机理和表面非均相点火机理。气相点火机理认为,粉尘点火过程分为颗粒加热升温、颗粒热分解或蒸发汽化以及蒸发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并发火燃烧三个阶段表面非均相点火机理认为粉尘点火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氧气与颗粒表面直接发生反应,使颗粒发生表面点火;然后,挥发分在粉尘颗粒周围形成气相层,阻止氧气向颗粒表面扩散;最后,挥发分点火,并促使粉尘颗粒重新燃烧13.可燃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的影响因素。粉体性质,如粉尘粒度、形状、表面致密或多孔性、燃烧热、表面燃烧速率等。粉尘云性质,如粉尘浓度、含氧量、湿度、湍流度、分散状况等外界条件,如初始温度、压力、点火源、包围体形状及尺寸、惰性介质加入等14.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的不同点。1.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2.与可燃性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3.可能产生有毒气体。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大量人畜中毒伤亡4.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二次或多次爆炸初次爆炸,并引起周围环境的扰动,使那些沉积在地面、设备上的粉尘弥散而形成粉尘云,遇火源形成灾难性的第二次爆炸15.粉尘爆炸具备的条件。①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②粉尘必须悬浮在助燃气体(如空气中)并混合达到爆炸浓度③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④粉尘具有较小的自燃点和最小点火能量,只要外界的能量超过最小点火能量(多数在10mJ-100mJ)或温度超过其自燃点(多数在400℃-500℃),就会爆炸⑤相对封闭的环境(设备和建筑物)当上述条件同时满足时,就可能发生粉尘火灾爆炸事故。16.简述爆破漏斗的四种基本形式?爆破漏斗的四种基本形式:①准抛掷爆破漏斗(r=W),即爆破作用指数n=1此时漏斗展开角=90°,形成标准抛掷漏斗。②加强抛掷爆破漏斗(rW),即爆破作用指数n1此时漏斗展开角90°,当时,爆破漏斗的有效破坏范围并不随炸药量的增加南昌明显增大。实际上,这时炸药的能量主要消耗在岩石的抛掷上,因此,n3时已无实际意义。③减弱抛掷爆破(加强松动)漏斗(图6-11b)rW,即爆破作用指数n1,但大于0.75,即0.75n1,成为减弱抛掷漏斗。④松动爆破漏斗。爆破漏斗内的岩石被破坏、松动,但并不抛出坑外,不形成可见的爆破漏斗坑。此时n≈0.75。它是控制爆破常驻机构用的形式。n0.75,当不形成从药包中心到地表的连续破坏,即不形成爆破漏斗17.什么是聚能效应,并说明意义利用爆炸产物运动方向与装药表面垂直或大体垂直的规律,做成特殊的装药,就能使爆轰能量聚集起来,提高能流密度,增加爆炸穿透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聚能效应。聚集起来朝着一定方向的高密度、高速度运动的爆轰产物,称为聚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