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防暴演练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永坤小学防震、防暴演练材料一、演练流程1、9月30日下午14时20分,由任课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10分钟的主题安全教育。2、14时20分,工作人员将警报器鸣响,发出警报信号。3、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每个教室的师生要根据楼层高低迅速行动,二楼教室的师生要立即双手抱头,以课桌、墙角为掩体躲避起来,待机撤离。一楼的师生可以选择立即从教室中向外疏散;4、疏散人员要消除恐慌心理,防止拥堵踩踏,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通过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向安全地点疏散;师生员工在撤离各大楼后,全部在指定避难集结地域(安全区域)集合。二、应急疏散的动作要领1、双手自然抱拳、体前小幅摆动,双脚小步(碎步)前行;2、下楼梯时,略微猫腰,两眼平视前方、余光注意脚下阶梯,一步一梯;3、严防几种违规行为:向前抢位、推搡、扶肩、跳跃、起哄、弯腰捡物系鞋带、故意挤压等。三、避难场所学校操场四、防震、抗震小知识汇编(一)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要因地制宜,高楼层先躲后跑。地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二)地震时应急防震、避震要点1、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2、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3、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4、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25、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6、所有室内人员在初震过后,都要尽快撤出,在广场、公园等地,以避余震。(三)在户外怎样避震1、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2、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3、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4、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四)在教室怎样避震1、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一定要听从指挥,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应避开人流,防止摔倒;2、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3、已跑出教室的,千万不要再返回到教室去。4、千万不要跳楼,以免摔伤或被玻璃扎伤!(五)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1、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2、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3、在体育馆、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排椅、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4、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5、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如果你驾车正在路上,可以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6、千万不要去乘电梯,不要下楼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崩塌垮掉、发生挤压踩伤。特别是对于有感地震,尤其要防止盲目行动,听从指挥,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六)如何在地震中自救1、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自救原则包括:——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震时是跑还是躲?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家住楼房怎样避震?•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坚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震时要注意——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4——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七)地震知识解答什么是地震?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为什么会地震?东汉时期的张衡可谓地震事业的鼻祖,他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在《全后汉文》中收录有他写的《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一文,文中说京师闹地震时雷电怒作,是“贡举”的诸多弊端造成人间变化无常,从而有“奔雷、土裂之异”,并提出只要秉公无私就可消灾免祸于萌芽状态的地震对策。这可算得上是地震对策第一说,但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哲学观点,无论对地震成因还是地震对策的看法,均为唯心之论,作者也仅仅是借地震针砭时弊并抒发政见而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的。二十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5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地震学界普遍认为,天然地震是地球上部沿一地质断层发生突然滑动而产生的,这种滑移沿断面扩展,其破裂传播的速度小于周围岩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储的弹性应变能使断裂两侧岩石回跳到大致未应变的位置。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强烈地震时人们有可能自救求生吗?唐山等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在房倒屋塌前的瞬间,仍然蕴含着生的机遇与希望——大震预警现象、预警时间、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条件。据对唐山地震中974位幸存者的调查,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行为,其中188人获得成功,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9%。像唐山地震这么惨烈的灾难人们都有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破坏力相对较弱的地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避震知识,临震不慌,沉着应对,生命就与我们同在。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