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学习财务会计,特别要注重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这门课程提供了从事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实操》、《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课程打下基础。项目一会计基础知识本项目要点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本项目难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任务1概述1.1.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进行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本质所在)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也就有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认为,复式记账法在会计中的应用,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却里(LucaPacioli)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1.1.2会计的特点会计的特点是指会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它反映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反映2.会计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3.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2个基本职能)5.会计是以提供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1个本质)任务2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会计核算的3个环节)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作出的合理设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4个假设)2.2.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主体。它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所依据的便是合并主体而非法律主体。(举例说明:一家上市公司是法律主体,同时也是会计主体。一家个人独资的小企业不是法律主体,但是它是会计主体)。结论: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2.2.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固定资产(建筑物)可以按照30年计提折旧]2.2.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1月1日至12月31日)。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报、季报、半年2.2.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经营成果(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都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进行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任务3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者事项(有何区别?)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基本分类。它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3.3.1资产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现金流)的资源。2.资产的特征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二种观点:①未消逝成本观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1940《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消耗的成本为资产,将企业资产概括为“未消逝的成本”注:未消逝成本观将废铜烂铁挂在资产负债表上②未来经济利益观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财务报表的要素》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是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的或者加上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我国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因为未来经济利益观动态地研究资产的特性,从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去考察资产的实质,这种表述完整而准确地诠释了资产的实质——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东西不能挂在资产上面)3.资产的确认条件: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50%)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3.3.2负债1.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负债的特征1)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3)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3.3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应注意的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1)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日常活动)。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日常活动:费用)(2)利得和损失有两个去向:①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实现],列示在利润表中(如出售固定资产,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未实现](资本公积),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积))。3.3.4收入1.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实收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收入的特征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3.3.5费用1.费用的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2.费用的特征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3.3.6利润1.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利润=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2.利润的来源构成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3.3.7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它是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2.收入-费用=利润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3.3.8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各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所赋予的名称。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包括会计科目的编号、会计科目的名称、每个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等。明细科目除会计准则中已有规定者外,可由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企业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应填列会计科目,或者同时填列科目编号,但不能只填编号而不填会计科目。为了便于以后的学习和运用,现将会计准则规定的常用会计科目列示在表1.1中。(参见教材P8)任务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可靠性2.相关性3.可理解性4.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融资租赁]6.重要性7.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8.及时性任务5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5.5.1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构成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1.历史成本(购置、历史价格最可靠)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例】2005年4月1日,甲公司自行建造一栋办公楼,工程造价2000万元,则历史成本为2000万元。2.重置成本(购置、现时价格)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销售、现时价格,一次性变现,适用于存货)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税金假设变现后能收回多少现金【例】2007年3月8日,甲公司购入一批服装,总成本为100万元,则库存商品的入账价值为100万元,形成历史成本;2007年12月31日,该批服装预计售价为90万元,预计相关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为5万元,则可变现净值为85万元。年末资产价值为85万元。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90-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0-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税金5=854.现值(回收、多次流入、折现;主要适用于长期资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