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际在调研文化体制改革时强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来源:陕西日报】【发布时间:2009-02-26】【字体:大中小】充分发挥我省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十分关心的问题。近日,他先后与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办法。他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落实中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体制改革,积极创新机制,促进全省文化更好更快发展。2月18日,赵乐际听取了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的专题讲座,系统了解秦腔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秦腔等戏曲文化团体负责人讨论改革发展问题。赵乐际指出,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干部群众喜爱、市场潜力较大。包括秦腔在内的文化艺术团体要强化改革意识,加快改革步伐,在市场中焕发生机。要区别对待、分类改革,传承好优秀文化艺术,进一步搞活演艺市场,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政府投资、市场运作和企业赞助结合起来,把剧场演出和农村、企业、社区演出结合起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24日下午,赵乐际与省级宣传文化系统及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了解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情况,讨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问题。赵乐际指出,要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吃透和用好政策,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取得明显进展。省级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特点,兑现政策、密切配合,形成支持文化发展的工作合力。要继续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搞好基地建设,培育骨干企业,促进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善于发现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积极进入市场,不断增强发展活力。24日晚,赵乐际还专程来到省戏曲研究院剧场,观看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由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演出的《杨门女将》2007年10月推出后引起较大反响,成为陕西地方戏曲舞台上的新亮点,并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和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结束后,赵乐际等领导走上舞台,与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感谢他们的精彩演出。2009年2月14日《陕西日报》整版刊登刘行长研究报告全文如下:金融业应在支持陕西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贵生摘要: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其中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尤为突出。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征,金融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理念;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强化金融创新,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选择重点文化企业进行上市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同时,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更大支持,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强省;金融业;投融资;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关键产业,优化陕西省经济结构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方面狠下功夫。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尽快做大做强陕西文化产业,建设西部乃至全国文化强省,意义十分重大。在陕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处于社会资金配置枢纽环节的金融业,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体现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区域竞争力整体跃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化产业化是陕西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共陕西省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包含“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三方面的深刻内涵。其中“文化强”建设目标,既是省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和繁荣陕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也必将为实现“经济强”和“科教强”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而要真正把陕西建设成为文化强省,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将文化产业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的一系列活动”。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将“文化及相关产业”表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并具体细分为9个大类、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总体看,文化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最通俗地讲,文化产业化就是通过市场运作用文化资源来赚钱,再用赚得的钱来保护和发展文化,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物化载体本身,而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元素吸引力和创意、智慧的凝结;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子行业具有较明显的道德教化功能乃至意识形态特征,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但是,这并不成为否定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的障碍。只要方向引导正确、机制设计合理、市场运作得当、监督管理有力、配套政策到位,就能够有效配置文化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即使是典型的以教育大众为宗旨的红色文化也不例外。例如,在不少地方革命纪念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处于被冷落状况的情况下,重庆市却通过整合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革命文化资源,成立了“红岩联线”,以市场运作、连锁经营的方式,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内容创新,形成了强大的红岩品牌,在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经营业绩。放眼世界,文化产业化早已成为全球性发展潮流。通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推动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影视产品的出口值已超过航天工业产值,日本娱乐业的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英国创意产业超过了钢铁工业所获取的利润,意大利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GDP的25%。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会,不仅仅是资本、商品、信息、技术的集散地,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文化发展和交流中心。回顾总结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化进程,总体上管理体制仍属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型,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化产业链较短,大多数文化企业实力弱小、分散经营、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价值转换的创新思维和知名文化产品品牌,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当前,应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契机,把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实施规模经营和品牌战略,不断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实力。除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外,对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行业,从国际经验和国内一些地区的实践来看,也并不排斥国有资本之外的其他社会资本出于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增加企业或个人知名度等目的进行投资。应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对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明确禁止进入的党报党刊、国家电台电视台等领域外,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形式,对中小型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嫁接改造,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陕西文化市场格局。(二)陕西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寡,是影响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陕西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众所周知,陕西省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拥有以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大雁塔、碑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而且有以延安革命圣地、西安事变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以秦腔、农民画、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法门寺、楼观台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黄陵祭典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西部影视、陕西作家群、长安画派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品牌,以及以华山、壶口瀑布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文化品牌等等。其种类之多、层次之高、价值之大、积淀之深,在全国各省区中无以伦比。同时,陕西还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另一个容易被人忽略但十分巨大的优势。根据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文化产业将越来越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如当美国迪斯尼公司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文化产业的销售额就由1993年的85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97年的225亿美元。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都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加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主要生产精神性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具有高文化含量和知识密集型的显著特征,人才因素至为关键。而陕西作为一个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各类研究机构云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方面人才较为充足,恰恰为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游戏等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此外,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提出了建设八大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为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目前,以西安为中心,陕北红色经典和黄土风情文化、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三大板块联动,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娱演出为重点,以陕西旅游等六大集团为支撑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前景十分广阔。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文化资源大省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强省,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观念、机制、环境、管理、人才、资金等一系列约束条件的限制。反之,即使文化资源相对不足,但如果市场意识强烈,善于挖掘和借用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区域内外各类文化资源,同样有可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城市历史很短、并没有形成太多文化积淀的深圳,却通过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旅游收入总量超过了陕西全省之和;再如花木兰本是中国历史人物,却被好莱坞制作成动画大片在全世界赚取了丰厚利润。由于文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尽管陕西具有先天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努力已奠定了一定基础,纵向比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仅为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更低,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例如,许多民间文化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较高声誉,但大多没有和现代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兵马俑等文物资源的产业化运作还只停留在外展和复、仿制方面,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新的形势下,陕西应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快现有文化资源与人才、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结合步伐,积蓄和发挥后发优势,切实把文化产业做出特色、提升层次,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从中短期来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方针。消费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两个方面,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花在精神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将日益增多。同时,当一种文化产品或服务普遍为社会所接受,就能够把某种非基本需求转化为稳定的基本需求,如健康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等,以前曾长期被人们忽视,而如今已转化为社会大众的稳定需求,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目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已占到全部就业人员的20%。如果陕西的文化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地开发和挖掘,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将为有效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