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一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五)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二.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虚词:盖音谬也--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余所至--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3.内容分析第1自然段: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⑵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⑶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字):。第2自然段: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②。③。④。⑵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三.重点研读第三段1.请生翻译本段.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1)字词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式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3.讨论: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讨论归纳:从五方面阐述:四、研习第四段本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五.总结全文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六.布置作业1.课后第二题。2.完成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半山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文集》《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二、熟悉课文2.Bāolúyǎodàiguīfǚ4.叙述,叙述,议论三、(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三)1.(难道……吗?)2.(哪里……呢!)3.(这就是……的缘故。)(四)1.省略句2.省略句3.介宾短语后置(五)1.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第二课时二.2.(1)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3)者也式判断句者也式判断句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3.第1段:⑴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⑵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⑶作者光滑明亮游褒禅山的踪迹。第2段:⑴作者写游洞用对比的方法,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⑵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三.2.(1)“对于这件事”.(2)介宾短语后置.判断句.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四.1.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这一段可分5层意思,请概括:⑴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⑶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⑷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⑸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⑴过渡衔接。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⑵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