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根廷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和衰落摘要: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经济不断开放的过程,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开放已成为一国进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开放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但同时也使国家面临着因开放度增加而产生的风险。本文回首阿根廷独立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发现,作为拉美国家之一,尽管阿根廷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历史条件,但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几次历史关键时期,阿根廷既抓住了通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却错过了调整或选择正确发展模式的机会。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弱点和问题,如长期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军人干政等,阿根廷经济必然地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因此,发展中国家应以阿根廷为鉴,对开放的目的保持清醒的认识;根据本国利益需要和现实环境选择开放战略;强化和扩大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职能作用。关键字:阿根廷开放经济发展2一引言阿根廷的自然条件和其他条件很适合于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其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在2002年新年伊始,它不仅遇到了债务危机,而且还陷入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半,是日本的1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1。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当,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远不如上述国家,已经沦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不断开放的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不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都不能不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成果来实现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外向型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开放性”是阿根廷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但如何把握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则是21世纪阿根廷以及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开放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开放是21世纪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可以使开放得到有力的支持。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开放,忽略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会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遭受严重损害,所以开放与发展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阿根廷一百多年的经济历程从反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1以1990年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3二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对于阿根廷经济发展史的阶段划分,经济史学家的著作中有多种分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是,如果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从19世纪50-60年代至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农牧业出口型经济模式。第二阶段,20世纪30-70年代,替代进口经济模式。第三阶段,1976-2001年,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后新自由主义或进步主义经济模式。本文将根据这四个阶段来分析阿根廷开放经济的发展。2.1农牧业出口型模式(1860-1916)19世纪60年代,阿根廷出现了几个有利于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一是经过30多年的内战,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为主导的中央政府建立,国家在政治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二是1856-1871年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批欧洲移民进入阿根廷,为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劳动力。一些经济史学家把1860-1916年界定为农牧业经济发展进程。其模式为出口型农牧业经济模式。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即1860-1880和1880-1916年两个时期。第一时期(1860-1880),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这个时期为阿根廷后来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第二时期(1880-1916),工业革命。在这个阶段,阿根廷经济作为初级产品经济与制造业生产地区——欧洲建立了联系,从而加强了国际分工。也是在这个阶段里,阿根廷建立了依赖欧洲和美国的模式,导致了国家经济体系周期性的危机。经过19世纪下半叶的早期工业化进程,阿根廷形成了商业社会或商业经济。1900年第三产业就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第一产业占32%,第二产业占23%。丰富的自然资源,农牧业丰收,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出口价格上升带来的巨额收入,使阿根廷成为19世纪末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高于德国、法国和瑞典,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这个阶段阿根廷经济和出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18-1920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1927-1929年为6%。出口年增长率为6.6%。至1929年,阿根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它是肉类、玉米、亚麻籽和燕麦最大出口国,小麦和面粉第三大出口国。19世纪中期,占据主流地位的阿根廷学者及当时的执政者提出并实施了经济过渡模式,建立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这种理论参照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及模式,提出以下建议:1、取消内地各省海关及其过渡权利以统一经济。2、促进国内外投资。43、发展初级产品行业,即牧业和农业。4、保持对外自由贸易,以保障农牧产品开发,包括内河航运自由。5、推动有技能的人口移民(即所谓技术移民),即农业生产者、职业工人和专业人员。6、保障个人自由,以推动经济活动:从事合法的工业、贸易、航运、运输活动,出入领土的自由。7、改善交通,实现运输工具现代化。这个以鼓励农牧业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向欧洲出口为目的的模式被称为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或初级出口经济模式。它适应了当时的国际条件和环境,有利于阿根廷当时的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这种模式的实质是:1、它是一种相对优势理论,主张利用生产专业化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其结果是使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保持工业中心角色的地位,而使周边国家沦为食品和原料供应国的角色。2、国际资本在农牧业产品需求增长的吸引下寻求在适合食品生产的地区投资,国际资本在阿根廷等周边国家的投资,为这些国家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控制。3、工业革命带来了陆路和海上运输的大发展,使阿根廷内地与沿海之间的商品和人员的运输得到了保证。4、欧洲人口的增长和广大中下社会阶层低下的经济社会条件促使欧洲人向拉美移民,满足了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受上述模式和内外因素影响,19世纪70年代后,阿根廷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主要有:1873-1876年经济体制危机,1889年危机和1913-1917年危机,此外还发生了几次小的危机,如1885和1907年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使人们对过度依赖外国市场的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和争论。当时,阿根廷实际上存在两种经济发展理论或模式的主张。一种主张不要搞工业化。另一种主张工业化。前一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了上风。他们以为通过与欧洲的密切关系和相互补充,用从欧洲进口的产品供应本国市场。这种模式强化了阿根廷与国际分工的一体化:阿根廷出售初级产品给欧洲,换回制成品和资本。至19世纪末,阿根廷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但受农牧业经济模式的影响,工业没有相应的发展,只出现了一些农牧产品加工业,如肉类加工厂、农牧业生产原料加工厂和食品及服装加工厂等。后来为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阿根廷海关对进口征税25%,但并没有真正实施,现代工业并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相反,随着铁路网的建成,内地交通与沿海连成一片,在进口的欧洲产品的竞争下,阿根廷本地服装业很快就丧失了竞争力。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为阿根廷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非常5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阶段的出口型农牧业经济模式,适应了当时阿根廷的主客观条件,即阿根廷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在国际市场中拥有相对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农牧业,使阿根廷获得了宝贵的外汇,得以进口生活与生产所必需的工业产品,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条件。但是,由于决策者在国际分工问题上的认识失误,忽视了工业的发展,使阿根廷在独立后丧失了欧美工业革命给各国带来的工业化的大好机会。换言之,阿根廷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却失去了发展工业的机遇。在这个时期,阿根廷形成了以下两个突出现象,即长期困扰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两个致命的弱点:(1)对少数农牧产品出口、对国外市场和国外资金的过度依赖。(2)赤字财政和借债发展。独立以来,阿根廷中央和地方各级普遍实行赤字财政,滥发货币和过度举借内外债。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2001年危机爆发。从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初期起阿根廷经济形成的这两大特点,迄今仍制约着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成为制约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2.2进口替代模式(1930-1976)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世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下降,导致出口困难,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农牧业出口国家受到沉重打击,为满足本国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开始了以替代进口量为主要方式的工业化进程,这个时期,阿根廷的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取得迅速发展。2.2.120世纪30-5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主张工业化的一派占了上风,进口替代模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阿根廷的主流经济模式。但是进口替代使阿成为一种几乎完全封闭的经济,导致了物价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货币不稳,危机不断。1930年大危机大萧条期间,由于停止进口,实行进口替代,阿根廷国内工业取得迅速发展。1944年工业已占GDP的22.8%,而农牧业为20.1%。也就是说,工业超过了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是阿历史上的首次。到1945年结束的这个阶段里,主要出口商品是农牧业产品,而工业陷于停滞,通胀水平与经济能力不相符,金融体系一片混乱,储蓄崩溃,外债危及经济增长和国家信用。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掌控,1945-1946年庇隆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为银行储蓄担保,改革中央银行、国家银行、抵押银行、工业信贷银行组织法,国家掌控工农业的生产,信贷、保险和国际贸易。建立第一家合营的钢铁公司和一系列国有企业,包括工业、航空、海运、铁路、天然气、通信、钢铁和石油等企业,并通过关税、6信贷优惠政策推动工业的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1945-1948年GDP增长29%,年均增长7%以上。但此期间有两个问题,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推动了国内消费,改善了中下阶层生活水平。但基础设施工程很少,基础工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二是生产成本过高,公私企业都无法承受。但是1949年繁荣和增长结束,代之而来的是衰退和停滞和通胀上升,1952年通胀接近40%,1952年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改变了传统经典的经济政策,不再强调工业,而是强调提高农牧业、能源、重工业和矿业的产出,同时改善基础设施,但是庇隆政府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种种原因而失败了。2.2.2发展主义模式阿根廷在战后面临诸多不利的国外因素:欧洲等传统市场的变化,欧洲加快农业生产,补贴其生产者,美国也加强对其生产者的补贴和加速出口,日本和其他国家转而加快农业的生产,欧盟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脱离阿根廷等传统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穷国收入下降,债务上升。美欧等中心国家实施的严格的限制性政策,使阿根廷身受其害,阿根廷被迫在关贸总协定的范围内谈判,而其提出的降低关税垒壁的要求却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与此同时,国内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1)政府开支无法满足正常需要。(2)国际收入形势严重。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已批准的进口无法实现,外贸赤字达7.64亿美元。(3)外债达11亿美元。(4)通货膨胀率逐年成倍增长。(5)工资下降,物价上涨。(6)人均生产率停滞不前。面对这种形势,阿总统弗朗迪西接受罗赫利奥·弗里赫里奥的建议,采纳了发展主义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