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项脊轩志》是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对高一学生来说,文章的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思维由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学会体验生活,懂得感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厚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重点难点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文言文阅读困难较大,文言知识较多,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文言文只不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把文言文仅仅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阅读,因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高一学生感情丰富,但却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三、说教学过程著名诗人汪国真在一首诗中说:“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同学们总觉得生活太平淡,没有什么事情能感动我们的心灵,所以在写作中总是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去体会那生动传神的细节和委婉动人的语言背后的沧桑、辛酸与浓浓的深情。导入新课采用汪国真的诗句导入课文,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既明确了教学重点,又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急于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感知课文从作者感情变化来看,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标志是什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项脊轩引发文中的“喜”和“悲”两种感情,为下一步鉴赏指出了方向。项脊轩志多可喜多可悲(承上)(启下)理清结构把握感情基调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一节,并找出“可喜”之事并探究喜从何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自由)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雅静)庭阶寂寂,小鸟啄食(情趣)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美景)怡然自得恬然自安深入探究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2.“万籁有声”和“万籁俱寂”,哪个更显幽静?3.“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换为“偶”,效果有何不同?字斟句酌分组讨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整体把握文意之后,通过对字词的推敲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对课文中的细微之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汇总观点,把学生的鉴赏思维引向深入。诸父异爨悼念大母怀念先妣回忆亡妻让学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可悲”之事并探究悲为何故。深入探究阅读“先是……凡再变矣”,细心体会后说一说红色字的含义及其所流露出的感情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凡再变矣从这一环节开始侧重突出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品味思想感情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样对家族没落感到忧心忡忡的不只有作者,还有大母,请结合第四段中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解。深入探究作者还追忆了另一位亲人——先妣,同样通过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他对母亲的深挚情意,请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处,谈谈你的看法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下面问题:1、“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怎样一幅场景?如果拍电影,你能设计出一个最佳镜头吗?2、诸小妹为何提及阁子之事?3、爱妻亡故,醉着无限悲凉,你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到相关细节呢?——扣扉问食母亲——慈爱祖母——至轩过余怜爱期望亡妻凭几学书归宁妹语——恩爱————阶段小结有了细节的铺垫才有感情的积聚按《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以上环节特别使用了“说说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等提问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够尽情表达,让课堂焕发无限生机;教师则引导学生积极品味语句,分享感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突破了教学难点。你还能找出古人在细节中寄托深情的诗句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设计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亲情爱情引向更广阔的情感领域,是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进一步体现。艺术特色1、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清•林纾)2、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清•黄宗羲)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是最真学习运用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的爱总是以不同方式在我们身上得以表达,在生活中与我们时刻相伴。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挖掘生活细节,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着重描写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情,使父母对自己的呵护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在从文章中得到写作启示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再次真切地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和细微处蕴含的浓浓深情,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课后作业文章以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注重捕捉生活细节,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课文总结以“亲情、友情、乡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可以选择“亲情、友情、乡情”中的一个或两个为话题,也可以三者兼顾。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3、把握生活中的小事,注意捕捉典型细节。4、不少于800字。通过作业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加强写作训练。情真情无价细节动人项脊轩可喜怡然自得恬然自安可悲家道中落怀念亲人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