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杨晓琳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摘要: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其发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偏头痛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目前西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为药物止痛,该法虽然在即刻缓解疼痛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基于偏头痛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问题以及长期反复使用止痛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又成为另一困扰人的难题。故而,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和方法是当前学者研究的新动向。笔者总结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进展,以便为治疗和研究本病提供完善的方法与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从毫针针刺、电针治疗、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头皮针、耳穴、及火针疗、穴位埋线法等8个方面,对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措施进行汇总。针灸本着“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关键词:偏头痛;针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症状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为特点,本病易于复发,迁延难愈,令患者苦不堪言。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或解除患者的疼痛症状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在中国,针刺治疗偏头痛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灵枢》就记载有列缺穴可以治疗偏头痛。近年来,对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和实验报道可谓层出不穷,临床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可通过镇痛、抗炎、调节血管舒缩、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微量元素生成以及调节内分泌等方面[1]起到改善和缓解偏头痛症状的作用。本文即对近几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简要综述。1.毫针单纯毫针刺激是针刺治疗偏头痛最为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偏头痛的发病部位多在胆经循行路线上,《吴鞠通医案》中就曾提到:“今日偏头痛甚,且清少阳之络。”尤其易发于太阳穴附近,故针刺治疗本病时,医家多以此立论,主穴取少阳经穴,辨证配穴,多取得较好疗效。林海波等[2]观察针刺治疗59例偏头痛患者,发现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对偏头痛的治疗具有相对特异性,疗效优于非经非穴组,能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本项研究中发现针刺治疗过程中患者大都出现微热或微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据此推测,针刺疗效的取得可能与改善植物神经功能、调整颅内血管舒缩功能,进而调整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相关。吴敬等[3]采用缪刺法和非缪刺法治疗偏头痛患者100例,两治疗组均显示有效,而缪刺法在改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提出头痛症状的缓解可能与针刺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相关。另有研究从六经取穴而不拘于少阳经,并配合手法。王国建等[4]分别循六经取穴鱼际、合谷、内关、外关、通里、养老,针刺方向从内关透刺外关,通里透刺养老,鱼际透刺合谷,得气后行提插泻法。经观察,该法疗效明显好于口服西药组。国外关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报道多集中于针刺取穴与偏头痛发作强度和频率间的相关性研究。LoYL等[5]对21例患者分别取穴百会、风池、合谷、涌泉、玉堂、太冲等,进行10次针刺治疗,结果发现,针刺治疗能够减少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疗效产生的相关机制可能与不同于枕叶视觉通路的其他神经通路相关。PlankS等[6]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特定穴位针刺干预治疗偏头痛试验,发现59例患者在接受每周2次,疗程4周的针刺治疗后,患者头痛的发作频率和强度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并且针刺效果在治疗后12周也未见减弱。2.电针毫针以外,电针以其刺激持续性和操作可控性强而逐渐被广泛采用。刺激强度以能够引起明显肌肉收缩而患者无明显不适的中等强度为宜,为防止患者对长时间等强度刺激产生适应性耐受,以适时调整刺激强度为宜。郑晖等[7]对偏头痛患者分别施以电针刺激少阳经穴与非经非穴,来研究取穴位置对电针疗效的影响。研究者认为,偏头痛发作时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快并伴不同程度痉挛。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刺激少阳经穴组患者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程度显著高于非经非穴组,而其余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换言之,电针刺激少阳经穴减轻患者头痛是通过降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而达到。亦有研究者对电针和单纯毫针刺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肖蕾等[8]临床观察60例偏头痛患者,分别采用电针、毫针和口服西药治疗,电针针刺锥体交叉区(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穴至天柱穴位于锥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区),电针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其他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低于其他组。电针刺激主要通过疏通经络、祛邪外出以及调整足太阳膀胱经脉而达到止痛作用。3.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将中西药注入有关穴位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中药治疗偏头痛多采用具活血作用的药物,取穴则以胆经穴位为主。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加之注射针头的刺激,共奏药穴互补的双重作用,既通过药物作用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及调和阴阳,又通过针刺以止痛,从而使经络通而不痛,疗效倍增。韦云泽[9]观察42例阳陵泉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门诊患者,经30次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2.9%。韦氏认为,取作为足少阳经合穴的阳陵泉,旨在达到疏通少阳经络之功,而注射具有养血活血、通经止痛功效的当归,则具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以改善血液循环,镇静镇痛的作用。穴位注射的药物并非完全局限于中药提取液,有研究者进行穴位注射西药的临床研究。彭根兴[10]观察100例偏头痛患者分别给予风池穴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和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和脑力隆的治疗,治疗7天后穴位注射组的即时镇痛效果及治疗后第1、3、6个月的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组。研究者认为,穴位注射针头刺激少阳经风池穴,起到疏通经络和行气活血的作用,而穴位注射利多卡因和醋酸泼尼松龙则有助于解除神经根水肿粘连和麻醉神经,从而起到缓解头痛症状的作用。耿炜等[11]通过对近20年内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认为穴位注射的临床取穴规律主要有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局部穴位之间配伍、远端穴位之间配伍以及局部和远端穴位之间相互配伍。耿氏等人认为,尽管所取穴位不同,但均可通过穴位注射药物起到调节神经递质和血管相关肽的作用,从而产生镇痛效果进而治疗偏头痛。4.刺络放血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偏头痛的病机关键是经脉瘀阻不畅,故而郁络刺络放血,通过行气活血、通经止痛,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放血疗法运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取其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现代研究也证实放血疗法确有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保护脑细胞代谢的功能。黎崖冰[12]采用三棱针点刺百会、太阳穴、阳陵泉、风池穴,每穴放血8~10滴的方法治疗偏头痛患者,治疗15次后,即时、短期和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口服西药麦角胺咖啡因组。刺血治疗的有效性可能与改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关,因为该项研究同时发现刺血组患者的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从而缓解血管痉挛状态,而口服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差异。王煜明等[13]对64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分别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和电针治疗,刺络放血取穴患侧耳背静脉,配天井、委中、阳陵泉或其周围暴怒曲张的毛细血管。刺络放血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研究采用远近结合取穴,通过刺络放血的方式以通经行气,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5.头皮针李书霖[14]则采用头体针配穴的针刺方法治疗偏头痛患者,另有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的对照组。头针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印堂,体针根据辨证取穴,肝肾阴虚者配太溪、太冲,气血亏虚者配足三里、三阴交,痰浊上蒙者配丰隆、头维,肝气郁结者配太冲、阳陵泉。治疗4周后,头体针配穴治疗在缓解头痛症状方面优于口服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也优于对照组。针刺头部穴位可改善颅内血液循环,使络脉通畅,血气和顺,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6.耳穴杨佃会等[15]采用由耳背放血、自血穴位注射、耳穴点刺组成的综合疗法治疗90例偏头痛患者,耳背放血取两侧耳背静脉,自体血穴位注射取风池、阳陵泉,点刺耳穴取颞、枕、胰胆、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经治疗,患者的头痛积分显著降低,偏头痛症状明显缓解。三种方法综合起效,共奏祛风泻热、疏利少阳经气、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的功效。霍华永等[16]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治疗96例偏头痛患者,取患侧耳穴:舌-眼-扁桃体区、肝-胆胰区、枕-颞-额区等,使用毫针沿皮下刺入,一针贯穿两穴或某一穴区的特殊耳穴针刺方法。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7%。该疗法的特点是针刺角度更小,透刺距离更长,刺激量更大,故能有效治疗偏头痛。李云峰[17]临床观察90例偏头痛患者,分别给予耳压(额、颞、枕、神门穴)、西比灵以及耳压结合西比灵治疗。结合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强度和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种单一疗法,且结合组的血流改善也较另两组明显。西比灵属钙离子拮抗剂,可扩张血管,是临床常用药,刺激耳穴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两种方法共用,具协同增效作用,故达良好治疗效果。7.其他除上述针刺方法外,另有其他治疗偏头痛的针刺方法,简述如下:7.1火针王耀民等[18]火针点刺患侧风池、百会、太阳、痛点穴,配合毫针针刺,成功治疗1例典型偏头痛患者。并认为,火针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促进脑血液循环,恢复脑神经功能而发挥疗效。7.2穴位埋线朱俊岭等[19]在患者的风池、百会、太阳、合谷、太冲、阿是穴,埋入0号羊肠线,并进行辨证配穴:寒湿头痛者,配后溪穴;气滞血瘀者,配血海穴;肝阳上亢者,配侠溪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3.9%,研究者认为,激发经络气血,是该疗法的优势所在。王恩忠等[20]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90例偏头痛患者,治疗组双侧风池、太阳、外关、合谷及百会为主穴并辨证加减,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组痊愈患者(28例)多于对照组(15例),但总有效率(80%)低于对照组(93.3%)。治疗组血浆P物质含量降低较治疗组显著。研究者指出,穴位埋线法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浆中P物质含量来发挥镇痛效应。8.小结正如前文所述,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本病易于复发,迁延难愈。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该病在欧美国家属于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一种慢性、进展性、致残性的中枢神经疾病,而同时又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刺治疗偏头痛目前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其确切疗效,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特色之一是针刺止痛的长期效应优于药物治疗,这一优势毋庸置疑,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报道针刺治疗的即时止痛效果也很好。临床试验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可能通过镇痛、抗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以及调节内分泌等作用而实现。9.参考文献1.吴壮.针刺治疗偏头痫的作用机理及治疗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53-55.2.林海波,郁保生等.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患者近期疗效及脑血流速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846-848.3.吴敬,聂鹏坤.缪刺法治疗100例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774-1775.4.王国建.手六经透刺法治疗偏头痛100例[J].吉林中医药,2010,30(6):510-511.5.LoYL,CuiSL,LumSY,ChongSF,SiowHC.AstudyofacupunctureinAsianpatients:clinicalaspectsandeffectsoncorticalexcitability[J].AcupunctMed.2010Jun;28(2):74-7.6.PlankS,GoodardJL,PasierbL,SimunichTJ,CronerJR.Standardizedset-pointacupunctureformigraines[J].AlternTherHealthMed.2013Nov-Dec;19(6):32-7.7.郑晖,李瑛,刘英等.电针少阳经穴与非经非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影响研究[J].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