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第五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用学主讲教师:徐志奇第五章预设•什么叫预设•预设与蕴涵的关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的利用一、什么叫预设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为“前提”、“先设”。广义的预设,指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信息,即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狭义的预设,是在句义中体现出或暗含着的某些客观事态、情况。预设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也是一种推理,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预设从内容分有存在性预设和事态性预设两种:存在性预设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事态性预设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例如:①甲:你怎么迟到了?乙: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乙的这句话有如下预设:1、存在一种叫自行车的车子;2、乙有自行车。否则乙就不会对甲说这句话,这句话也不能成为乙解释为什么迟到的理由,甲也无从推导出它的含义。二者同为存在性预设。②杯中的普洱茶真好喝。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1、至少有一个杯子;2、存在一种叫普洱的茶;3、杯子中有普洱茶;4、说话人喝过杯中的茶。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或进行劝告等)无法表达和推导出来。前三个为存在性预设,后一个为事态性预设。③张三的哥哥昨天又买了一台电脑。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1、存在张三;2、张三有哥哥;3、张三的哥哥有能力买电脑。4、张三的哥哥以前买过电脑。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或进行劝告等)无法表达和推导出来。前两个为存在性预设,后两个为事态性预设。④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⑤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陈莉手上有信;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⑥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二、预设与蕴涵的关系1、什么是蕴涵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衍推”(教材第128页)。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第二个句子的真必定取决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即如果第一个句子为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第一个句子的假必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即如果第二个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例如,任何陈述S1将蕴涵一个陈述S2,如果S1真,那么S2也必定真;如果S2假,那么S1也必定假。把这相同的关系用不同的公式来表达,就是S2真是S1真的一种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S1真是S2真的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如:①那个人是个单身汉。(S1)②那个人是个男人。(S2)①(S1)蕴涵②(S2)。如果S1真,那么S2必定真(论证S1真是S2真的充分性);如果S1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S2也必真(论证S2真是S1真的必要性)。遵从这组规定条件,如果S2假,S1必假;如果S1假,则S2可能真(是已婚男人)也可能假(是女人)。2、预设和蕴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S1的推断是假的和S2的推断是假的。S1预设S2,S2真必定取决于S1真,但是如果S2假,那么S1将没有真值,即无所谓真假,或者它根本不构成一个陈述。如果S1假,S2必真。也像蕴涵一样,预设涉及到两个陈述之间的关系,S2真必定是S1真的一种必要条件,相反地,S1真必定是S2真的一种充分条件。但是,此外,S2真必定也是S1假的—种必要条件,相反地,S1假必定是S2真的充分条件。S1预设S2:S1真,S2必真;S1假,S2必真。S2真,S1可真可假;S2假,S1将没有真值。S1蕴涵S2:S1真,S2必真;S1假,S2可真可假。S2真,S1可真可假;S2假,S1必假。例:①法国国王是秃顶的。②存在一位法国国王。③法国国王不是秃顶的。①的预设是②。人们通过假定存在一位法国国王,并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确定这位国王是否秃顶来判断这个陈述的真或假。如果不存在一位法国国王,那么①这个陈述就无所谓真假。如果只有一位国王,也是或真或假。如果根本不存在一位法国国王,那么不论说①还是说③都同样是稀奇古怪的。•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把句子加“不”或“未(能)”否定之后,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涵;把句子否定之后,仍然真的推断是该句子的预设。例如:①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从①可推导出:②约翰及时停住了车。③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现在取①的否定式:④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从①不能得出推理②(实际上④的主要意思是否定②)),但推理③仍保持,为①和④所共有。因此,依据否定测试,③是①和④共同的预设。注意:只要①真,②必真,但④真时,②必不真。、根据蕴涵的特性,①蕴涵②,而④不蕴涵②。显然,否定①得出④后,①的蕴涵不再是④的蕴涵。简而言之,否定改变了句子的蕴涵,但末触动预设。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按照推断的依据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1、语义预设是指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词语义推断出来的话语的先决条件。(1)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例如:①他走进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重庆市有一个自然博物馆。②张老师叫玛丽把教室的门关上。》教室的门开着。.(2)语句的预设不能假,如果预设是假,语句就无意义。例如:①他走进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重庆市没有一个自然博物馆。②张老师叫玛丽把教室的门关上。》教室的门没开着。③北碚的地铁站修建完工了。》北碚没修地铁站。(3)对语句加以否定或提出疑问都不会否定预设,换句话说,如果语句是假,或怀疑语句的真假,反而更说明预设是真。例如:①他今天又迟到了。》他曾迟到。②他今天没有再迟到了。》他曾迟到。③他今天又迟到了吗?》他曾迟到。(4)预设会受到语句焦点的影响,语句焦点不同,预设就会发生变化。坎普生(Kempson1975)举了这样一组例子:①JohnseducedMary.(约翰勾引了玛丽。)》有人勾引了一个叫玛丽的人。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有人勾引了一个叫玛莉的人,但有一方不知道是谁。于是说话人便以John作为焦点,告诉听话人干这勾当的是约翰。②JohnseducedMary.(约翰勾引了玛丽。)》约翰和玛莉间有什么关系。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约翰和玛莉间有什么关系,但有一方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关系。于是说话人便以seduced作为焦点,告诉听话人有关约翰和玛莉间发生的事情。③JohnseducedMary.(约翰勾引了玛丽。)》约翰勾引了某个人。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约翰勾引了某个人。现在说话人把焦点放在话语中的Mary上,他要告诉听话人,约翰勾引的是玛莉。(5)预设与语句中某些特定的词语相联系,会受其影响而“触发”。这些产生预设的词语称为“预设触发语”。卡图南(L.Kartunen)《预设现象》一文中收集了31种。莱文森选列了13种(参见教材131-133页)。例如:①指定描述语约翰看见/没看见有两个头的人。》存在一个有两个头的人。②叙实动词玛莎后悔/不后悔喝了约翰自家酿造的啤酒。》玛莎喝了约翰自家酿造的啤酒。③蕴涵动词(或译含义动词)约翰忘记了/没忘记锁门。》约翰本来应该或打算锁门。④状态变化动词约翰停止/没停止打妻子。》约翰过去一直打妻子。⑤反复词语(表示反复的词语)飞碟又来了/没有再来。》飞碟从前来过。⑥判断动词阿嘉莎指责/没有指责伊思偷窃。》(阿嘉莎认为)偷窃是不道德的。⑦时间从句甚至在斯特劳森出生之前,弗雷格就注意到/没注意到这事了。》斯特劳森出生了。⑧分裂句跟罗茜接吻的是/不是亨利。》有人跟罗茜接吻。⑨带重音的隐性分裂句约翰参加/没有参加奥运会的比赛。》约翰参加了某种比赛。⑩比较和对照句卡洛尔是/不是比巴尔巴拉更优秀的一位语言学者。》巴尔巴拉是一位语言学家。⑾非限制性关系从句(或译“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原始海拉盆人——生活于公元前2800–2650年间—是/不是伟大的宇宙建造者。》原始海拉盆人生活于公元前2800–2650年间。⑿违反实际的条件句如果汉尼拔多有12头大象的话,罗曼诸语言今天还会/不会存在。》汉尼拔没多有12头大象。⒀疑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特指问句)A.麻省理工学院有位语言学教授吗?》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有或者没有一位语言学教授。B.纽卡斯尔是在英格兰还是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是在英格兰或者是在澳大利亚。C.麻省理工学院的那位语言学教授是谁?》麻省理工学院某人是语言学教授。2、语用预设是指由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说话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说话的情态等言外语境推断出来的话语的先决条件。语用预设有两个特征:A、合适性所谓预设的合适性,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例如:母亲对女儿说:玛丽,打扫房间!母亲发出这个言语行为是提出一个“请求”,这个“请求”是否合适,是有一系列语用预设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请求打扫的房间是母亲和女儿都明确的那个房间;这个房间已经脏了或乱了;母亲还知道女儿有能力做这件事······等等。如果实际的语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玛丽不知道母亲说的是哪一间房间,或者要求打扫的房间已经很整洁,或者玛丽年纪很小,根本不能胜任这件工作等等。那么,这位母亲的“请求”就毫无意义。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有助于正确发出言语行为,并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这个言语行为。有时,说话人发出话语的预设不一定能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因为同一话语可能因语境不同而暗示着不同的预设,所以预设的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语境。例如:玛丽不打扫房间。这句话可以在许多不同的语用预设下说出来:①很多人打扫了房间,玛丽不打扫房间。②玛丽做很多事,但不打扫房间。③玛丽做了很多清扫工作,但不打扫房间。④玛丽在房间里做了很多事,但不打扫房间。B、共知性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这是所谓预设的共知性或共同性的问题。预设的共知性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预设往往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语境明确,预设也就为双方或多方所了解。这样一来,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听话人就可以根据语境和预设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①共知预设:久旱无雨。甲:天下雨啦!乙:庄稼可有救啦!②共知预设:连续的阴雨天。甲:天下雨啦!乙:今年收成可完蛋了。③共知预设:讨论旅行计划。甲:天下雨啦!乙:我们这次旅行可完了。④共知预设:放学。甲:天下雨啦!乙:我们回不去了。⑤共知预设:酷热的夏天。甲:天下雨啦!乙:这一下没那么热了。⑥共知预设:深秋时节。甲:天下雨啦!乙:明天要冷了。⑦共知预设:残冬将尽。甲:天下雨啦!乙:春天终于来了。第二种情况: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例如:①甲:赵青开始学英语。》赵青以前没学过英语。乙:你要多帮帮他。②对不起,我的车抛锚了。》说话人有汽车。听话人通过语句的后一部分揭示的预设,了解到说话人有汽车。在一般情况下①的预设都不会是说话人有消防车,除非这个语句在某种很特殊的双方共知的语境下说出来,否则,听话人不能理解说话人的这句话,语言的沟通会因此受到影响。第三种情况: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指说话双方的共知事物,第三者如不了解预设而只依靠语境,是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说话双方对话的内容的。这说明,语用前提的共知性有时只局限在谈话双方共知。尽管第三者对谈话的字面意义全部理解,但因谈话预设不得而知,也就无法理解谈话的真正意义。例如:在一家商店里,顾客甲和售货员乙的一段对话:甲:来了没有?乙:还没有呢!我也等得急死了。甲:快两个月了,会不会出甚么事了?乙:不会,不会,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甲:但愿如此。如果甲、乙的关系单纯是买主、卖主的关系,他们可能谈论甲的订货来了没有;如果甲、乙同时又是朋友关系,那么他们可能在谈论他们的—位朋友来了没有,预设是什么,第三者是难以判断的,但甲、乙两人却很清楚。这不但说明预设的共知性,而且说明这种共知性有时只局限于谈话对方。四、预设的利用1、利用预设理解言外之意九月九日如今又成为一个平常的日子。(蒋韵:《落日时节》)这是小说第二节开头一句。“成为”表示九月九日曾经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又”表示九月九日过去又是平常的。这是通过事态性预设理解句中没明说的内容,省去了作者的许多笔墨,又给了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2、利用预设进行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