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术语解释及接种程序/5,(一)术语解释(二)接种程序二、预防接种实施/11(一)受种对象的掌握/131、,(二)预防接种卡、证、册、簿的管理/141、建立卡、证、簿/14,(5)接种史索取及转移/17(三)制品管理/18,1、制订制品使用计划/18(1)常规接种剂次数/18(2)特殊接种剂次数/192,2、测温管理/23(五)门诊接种工作流程/231、接种前准备工作/23(1)确定,2、接目录一、术语解释及接种程序/5(一)术语解释(二)接种程序二、预防接种实施/11(一)受种对象的掌握/131、受种对象的掌握途径/132、受种对象通知/13(二)预防接种卡、证、册、簿的管理/141、建立卡、证、簿/142、卡、证、册、簿的使用管理/15(1)登记/15(2)保管/16(3)存放/16(4)整理/17(5)接种史索取及转移/17(三)制品管理/181、制订制品使用计划/18(1)常规接种剂次数/18(2)特殊接种剂次数/192、制品出入库管理/203、注意事项/21(四)冷链管理/211、设备管理/222、测温管理/23(五)门诊接种工作流程/231、接种前准备工作/23(1)确定受种对象/23(2)通知儿童监护人/24(3)接种场所的准备/24(4)准备接种器材、药品、器械/242、接种步骤/253、接种后工作/28(六)接种技术操作规范/281、无菌技术操作规范/282、操作中的冷链要求/303、注射剂型疫苗使用要点(安瓿抽吸法)4、皮肤消毒与接种/315、接种技术及方法/336、其它接种注意事项/357、疫苗预防接种信息一览表/36(七)预防接种安全性监测和处置/39(八)接种率监测与评价/411、接种率报告/41/312、接种率调查/42三、资料管理/451、资料收集/472、统计与报告/483、资料保存时限/49编写人员名单/51附录/52一、术语解释及接种程序(一)术语解释疫苗: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它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仅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业已取得的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新疫苗应用,使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领域与国际接轨。它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为更加合理地使用疫苗和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受种对象/受种者:准备接受接种/已接种的人或人群。免疫规划制品(简称制品):是指纳入免疫规划工作管理范围的生物制品,包括主动免疫制剂(疫苗)、被动免疫制剂(含特异抗体的制品)和一些测试免疫效果的试剂。“免疫规划制品”是管理分类概念,“生物制品”是科学分类概念,两者内涵有重叠,但分类理念不同。本操作指南中根据不同的上下文需要,选择使用“疫苗”或“制品”。(二)接种程序表一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接种程序(2008版,≤16岁人群适用)1.#:表示为减活疫苗。2.上表中部分疫苗同时有第2类疫苗产品可供受种者自愿选择、自费接种。3.如果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和甲肝减活疫苗,请参考产品说明书。4.卡介苗:有卡介苗接种史或有卡疤者不再复种。无卡介苗接种史且无卡疤者中,<3月龄者可以直接接种卡介苗;≥3月龄者先作PPD试验,阴性者接种1剂次卡介苗。5.乙脑疫苗:乙脑减活疫苗接种2剂。接种过乙脑灭活疫苗4剂者,不再接种乙脑减活疫苗;接种过乙脑灭活疫苗2~3剂者,再接种乙脑减活疫苗1剂;接种过乙脑灭活疫苗1剂者,再接种乙脑减活疫苗2剂。乙脑灭活疫苗与乙脑减活疫苗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为1个月。6.乙肝疫苗:产科机构出生的母亲乙肝抗原/病毒检测阳性或是未做检测的新生儿,满2000克后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母亲乙肝抗原/病毒检测阴性的新生儿满2500克后方可接种乙肝疫苗。表二第二类疫苗接种程序(2008版)1.乙肝疫苗:新生儿第1剂应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成人接种的年龄和剂量参考产品说明书。2.流感嗜血杆菌疫苗:适用于2月龄~5岁儿童。外膜蛋白结合疫苗(PRP-OMP)接种程序有3种:①2~10月龄接种2剂,间隔2个月,12~15月龄接种第3剂;②11~14月龄接种2剂,间隔2个月;③15~71月龄接种1剂。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PRP-TT)接种程序有3种:①2~6月龄接种3剂,间隔1~2个月,15~18月龄接种第4剂;②7~11月龄接种2剂,间隔1~2个月,15~18月龄接种第3剂;③≥13月龄接种1剂。请详细参考产品说明书。3.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7价结合疫苗适用于3月龄~5岁儿童,接种程序有4种:①3~6月龄初种3剂,各剂间间隔≥1个月,12~15月龄接种第4剂;②7~11月龄初种2剂,间隔≥1个月,≥13月龄接种第3剂,并与第2剂间隔≥2个月;③12月龄~23月龄初种2剂,间隔≥2个月;④24月龄~5岁接种1剂。肺炎球菌23价多糖疫苗适用于≥50岁人群和2岁以上有慢性疾病、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损者,通常接种1剂,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复种1剂,与第1剂间隔5年以上。请详细参考产品说明书。4.轮状病毒疫苗:适用于2月龄~3岁儿童,每次口服1剂,每年应服1次。5.流感疫苗:适用于≥6月龄人群,可每年接种1次。儿童剂量适用于6月龄~3岁儿童,接种2剂,间隔4周。成人剂量适用于≥3岁人群,接种1剂。6.水痘疫苗:适用于≥12月龄人群。12月龄~12岁接种1剂,≥13岁接种2剂间隔6~10周。7.甲肝疫苗:适用于1岁人群,0、6个月接种2剂。儿童和成人接种的年龄和剂量参考产品说明书。8.麻腮风疫苗:适用于≥18月龄人群。9.霍乱疫苗:适用于≥2岁人群。初免0、7、28天各1剂,接种过的人员在流行季节前可加强1剂。10.甲乙肝疫苗:适用于≥1岁人群,0、1、6个月各接种1剂。儿童和成人接种的年龄和剂量参考产品说明书。11.狂犬病疫苗:暴露后免疫:0、3、7、14、28天各1剂,自接种最后1剂起,半年内再次暴露不需接种,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0、3天各1剂,1~3年内再次暴露0、3、7天各1剂,超过3年全程免疫。暴露前免疫:0、7天、28天各1剂,1年后加强1剂,以后每隔3~5年加强1剂。*接种程序如有修订,请按修订后的执行。不同种类疫苗接种的间隔要求:①原则上不推荐同一天接种三种或三种以上疫苗。②两种或两种以上接种途径相同的减毒活疫苗可以同一天接种,否则接种日期应间隔≥1个月。③其它不同种类疫苗的接种无间隔要求。(一)受种对象的掌握1、受种对象的掌握途径(1)每月通过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掌握本地区新生儿出生及儿童迁入迁出变更情况。(2)妇幼部门在访视新生儿时,帮助掌握受种对象。(3)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医生、乡村医生、信息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计生员、外口办人员了解儿童出生及户口变动情况,并获得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信息。(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定期(至少每月一次)上门调查核实,掌握漏建卡、证情况。2、受种对象通知(1)在办理预防接种证时,积极主动地向受种方宣传预防接种的知识,强调按照接种程序及时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告知预约接种日期和接种地点。(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整理一次接种卡,选定每月受种对象,填写接种通知单,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规划专业人员或乡村医生、信息员发放给受种对象,或采用短信等形式通知受种对象。(3)未按时接种的对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规划专业人员或乡村医生、信息员负责催访接种。(4)接种门诊医生在接种时,负责预约下一次接种日期(详细填写预防接种证的预约接种表并告知受种方)。(5)已实现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单位可以实行网上预约。(二)预防接种卡、证、册、簿的管理1、建立卡、证、簿(1)本市产院或产科的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应为所有接生的新生儿发放预防接种证。(2)沪籍儿童和在沪出生的外来儿童应在30天内建立预防接种卡和索引簿。(3)新迁入本市的0~6岁儿童在迁入并居住二个月内建卡,并在预防接种索引簿中登记。接种证上须加盖接种单位公章。(4)非本市户籍的0~6岁外来儿童在本市寄居寄养三个月以上,应建立预防接种卡、簿。(5)实行凭证入托、入园、入学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规划人员应督促、指导幼托、学校保健老师对所有入学(托、园)及在校(托、园)学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资料(小学为预防接种卡,幼托为凭证入学登记表),并逐项填写完整。(6)接种单位应对无预防接种证者建证,为预防接种证遗失者补证。2、卡、证、册、簿的使用管理(1)登记用钢笔或水笔填写,书写工整、规范,各项内容应填写完整、准确。日期使用公历。所有记录(包括卡、证、册、簿)内容应全部相符。填写笔误采用划改(在笔误处划二横,在上面或两旁填写正确的内容),不得涂改、擦改,严禁弄虚作假。接种证和预防接种现场登记流水册(以下称“流水册”):应在接种时当场登记。接种卡和索引簿:接种后3天内将流水册记录抄录于接种卡和索引簿上(接种卡也可当场登记)。(2)保管①接种证一律由受种方保管。若遗失或破损应及时到原接种单位补证(以接种卡的内容为准)。②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儿童入学后转交学校由学校卫生老师保管。遗失或破损应及时补卡(以接种证或索引簿的内容为准)。(3)存放接种单位应配有专用卡箱存放接种卡。①年度接种卡箱应按里委(村)分年龄或按年龄分里委(村)存放接种卡。②门诊台式卡箱存放当月或当日受种对象的接种卡。③当月或当日完成接种者的卡可插回年度接种卡箱,未种者的卡可继续存放在门诊台式卡箱内。④已完成各种疫苗全程接种的0~6岁儿童接种卡及索引簿应按出生年份及里委(村)的排列顺序统一存放,留档备查。导读:⑤儿童入学后预防接种卡转入学校,⑥外来儿童的预防接种卡或索引簿应单独存放,①每次接种前整理出受种对象的接种卡,接种完毕,③接种单位每半年至少要核对、整理一次辖区内所有的接种卡、索引簿,(5)接种史索取及转移,按“预防接种转移管理制度”执行,预防接种证是接种史的主要凭证,迁出地的接种单位所建立的接种资料应留存备查,接种卡交由受种方转交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的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方索取接种证和迁出⑤儿童入学后预防接种卡转入学校,索引簿应按年份及里委(村)的排列顺序存档备查。⑥外来儿童的预防接种卡或索引簿应单独存放,并做好明显的标记,便于识别。(4)整理①每次接种前整理出受种对象的接种卡,接种完毕,核对卡、册和簿,按已种和未种分别插入相对应的卡箱内。②根据不同途径掌握的0~6岁儿童变动情况,每月整理一次卡(册、簿),及时补卡和销卡。农村可根据乡村医生、村协管员及妇女干部定期碰头填写0~6岁儿童人口变动情况表。③接种单位每半年至少要核对、整理一次辖区内所有的接种卡、索引簿。(5)接种史索取及转移按“预防接种转移管理制度”执行。儿童迁移时,预防接种证是接种史的主要凭证。迁出地的接种单位所建立的接种资料应留存备查,接种卡交由受种方转交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的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方索取接种证和迁出地转出的接种卡,并建立索引簿。若无接种证、接种卡,应及时建立。本市实现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管理之后,在保证电子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逐步取消人工填写的卡、册、簿,但接种证仍应由受种方保管。具体要求和管理规范另行制订。(三)制品管理1、制订制品使用计划接种单位应在每年第2季度制订下年度的第一类制品使用计划,逐级上报到市疾控中心以保证订货和供货。第二类制品则按需向区县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