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演讲的语言艺术第三讲刘玉瑛演讲作为一种发表意见、阐述事理、抒发情感从而感召听众的真实的社会活动形式,在领导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准确、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向群众传播马列主义原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阐释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些正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因此,作为领导干部,有必要掌握演讲的语言艺术来完成这些职责。演讲的语言艺术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我主要谈四点。1:演讲的准备;2: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3:演讲的表达艺术;4:演讲的临场应变技巧。现在我来谈第一个大问题:演讲的准备。演讲怎样准备,准备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字概括,这八个字就是:物质准备、精神准备。物质准备就是准备材料,精神准备就是树立信心,有了这两个准备,当我们写作演讲稿,或是被人约请上台演讲的时候,就可以从容的从大脑的材料库中,围绕着演讲主题,提取所需要的材料迅速构思腹稿,然后进行演讲。物质准备就是准备演讲材料。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演讲也是一样。即使你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演讲技巧,但是如果没有材料这一演讲之米,照样讲不出有思想内容的话来。记得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秀才要到京城去赶考,就要上路了,可是这位秀才却闷闷不乐。他的妻子不明白,说你为什么不乐呢?是不是因为要远离家门,放心不下家中的妻儿老小,你才愁眉苦脸呢!于是,这位妻子就劝他,你安心上路,不要放心不下家中的事。秀才告诉妻子,说我不是放心不下家中的事,主要是自己做不出文章来。听了这话,妻子就疑惑地问他,难道你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回答说,那当然,写文章就是比你们女人生孩子难。妻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呢?秀才笑着对他的妻子解释说,你们女人生孩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肚子里,可是我呢?肚子里是什么都没有,你叫我怎么写呀。笑话归笑话,但是这确实是一名有自知之明的秀才,因为他道出的的确是实情。作文,材料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甭说写出像样的作品,就是一般的文章,你也写不出来。其实,演讲跟作文一样,因此,古今中外的学者、作家、以及语言表达艺术家,他们都非常明白这一道理,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积累材料,为写文章、演讲准备下锅之米。在第二次世纪大战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英国作家雅各布发表了一本震惊全球的小册子。这本书详细的叙述了德国军队的组织机构。其中包括各军区的概括,参谋部人员部署的情况,还有160名指挥官的姓名和简历。甚至连当时刚刚结婚的将军的婚礼也揭露了出来,刚刚成立不久的装甲分队这种情况也让他披露了。希特勒看见国家的军事机密被揭露无疑,就大发雷霆。于是,希特勒就勒令情报机关不管要花多大代价也要把雅各布弄来,情报机关不敢怠慢,就想方设法把雅各布从英国绑架到了柏林,绑架来了之后就盘问雅各布,是谁向他提供情报的。审讯结果大大出乎德国情报机关的意料,雅各布淡淡的对审讯官说,我的全部材料都来自于你们的报纸。原来,雅各布一直认真细心的阅读德国的报刊,对其中的军事方面的材料更是注意,点点滴滴的摘录下来。甚至,我刚才说有一位将军的婚礼也披露出来,他在记载材料的时候把这位将军的婚礼的情况也都记下来了。他把这些材料,分类编排,经过分析、比较、推断,结果就形成了德国完整的军事组织图卷。当然,我讲述这个故事,不是让大家从各国的报纸上手机其他国的军事材料,只是想说材料积累多了,准备的充分了,再经过分析、归纳、比较,便会写出很有价值的演讲稿,讲出有思想内的话来。就像我们买食品要挑选一样,演讲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说什么样的材料你都可以拿来用。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占有材料要广博。占有材料要广博,你占有的材料越多、越广博、越丰富、越全面,你的思路就越开阔,在演讲中便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否则的话只能搜索枯肠,穷于应付。占有材料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我们应该向茅盾先生所说的那样:应当时时刻刻身边备一只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记下来。大家知道,林肯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有人曾经问林肯,你演讲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后来林肯回答说,我很大程度得益于那些小纸片。原来,林肯在平日里就非常注意收集材料,遇到有用的材料就随手记到小纸片上,或者就信封上,写完之后就放在美国人时常带的那种高帽子里,等到闲暇的时候就把纸片那出来,分类整理,以备演讲的时候使用。这是第一点,占有材料要广博。物质准备的第二点,选取剪裁材料要精当严格。采集材料要多而广,选取材料却要少而精;积累材料要丰富充分,选取时却要窥一斑而见全豹。下面这则画骆驼的故事很能帮我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说是此前有几个考生到画院去应考,画师要求他们用极少的笔墨画出很多的骆驼来。考生们都想用自己最精湛的技术来显示自己的才能,名登榜首。他们有的画出了许多驼峰,来显示有很多骆驼;有的画出了许多骆驼腿来显示骆驼很多;还有的画出了很多的骆驼脚。但画师看了都不满意,然后就说,以多显多不难,以少显多才是高材。说话间,最后一位考生交上了考卷,画师一看就高声赞扬道,这真是难得的好画,你被录取了。那么这位考生是怎样画的?原来,他只用两笔画出了一只半骆驼刚刚走出山谷之口。一只半骆驼刚刚走出山谷之口,后面跟着多少呢?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但是画外的无限空间却让你感觉到深谷中有无数的骆驼,因为那在一只骆驼后面的半只骆驼沟通了画面内外的联系,表现了驼队的延续性。谁能说这位考生选取剪裁材料不精当呢!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语言表达也就是演讲,也有一个选取剪裁材料的问题。演讲者占有了大量的材料,但是演讲时候,只能选取一小部分来使用,少就要求精当,要以最经济的材料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什么样的材料才是精当的材料呢?我认为为精当的材料有四条标准。第一个标准是选用的材料要符合主题的需要。选用的材料要符合主题的需要,主题是选择演讲材料的标尺,演讲的时候,选用的材料要符合主题的需要,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就选择使用。而跟主题没有关系的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即使它再有趣,再生动,也不要写进演讲稿里。这是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是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客观实际。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实际是怎样就怎样,不夸大、不缩小、不虚构,尤其是数据、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等都要反复的核对清楚才能写进演讲稿里。我记得著名诗人郭小川有一句话,真人、真事本身在宣传上有他特有的威力,不是虚构的故事所能代替的。的确,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使人相信你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不是真实的材料的话,即使你的观点新颖但是也是没有用处的。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劳模,采访之后这位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写的劳模事迹应该是很真实的,但是在最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他为了使他的文章生动,有吸引力,就在结尾处加了一段描写。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老劳模拿起梳子,拢了拢沧桑白发,那么他这一描写,毛病就来了。小青年看了之后,就拿这个劳模开玩笑说,师傅,你的沧桑白发在哪里呀?后来这位老劳模就找到记者,说同志,你写的东西都没有错,就是苍苍白发离谱了。老劳模说完这句话之后就摘了头上的帽子,记者一看,楞了,原来老劳模的脑袋竟是一个光头,这细节材料的不真实闹出了笑话,也影响了这篇文章的宣传效果。这是第二个标准。第三个标准是选用的材料要有典型性。典型的材料就是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本质、主流和发展规律的材料。只有这种材料才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才能在演讲稿中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对此,著名作家秦牧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选材要抓住事物的尖端部分,好比一颗菜要载取最嫩的菜芽来炒肉丝才上味,一般材料,只能炒出一般的菜,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秦牧所说的尖端材料就是指典型的材料,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写进演讲稿里才有说服力,否则什么都写,只能是一篇流水帐,用处不大。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小笑话。说有一天有一对兄弟,哥哥给弟弟讲故事,说曹操带来八十万大兵下江南,在行军的途中遇到了一座独木桥,这座独木桥很小,只能容纳一人一骑通过,慌不得也快不得。于是第一个兵就骑着马滴答滴答的过去了,这哥哥讲第一个兵骑着马滴答滴答过去之后,接着又讲,第二个兵也骑着马滴答滴答的过去了,接着他又说,第三个兵就骑着马滴答滴答的过去了,弟弟一听就急了,就连忙问那以后呢?然后哥哥说,以后第五个兵也骑着马滴答滴答的过去了。弟弟急了,说怎么回事,还滴答滴答呀?后来这哥哥说不要急嘛,这是独木桥,所以这些马只能一个一个滴答滴答过去,曹操有八十万大兵,在这儿刚过去几个,你这么着急不行,于是这个哥哥就滴答滴答的没完没了。可是再等到他十几个马滴答滴答过去以后,这个弟弟已经睡着了。故事中的哥哥就是一个不知道选择典型材料的人,表达也不会概括,以至于滴答滴答的没完没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他八十万大兵都滴答滴答过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才能过完。所以说呢,我在演讲的时候,选择材料一定要注意典型性。这是第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是选用的材料要新颖。新颖的材料就是新发生、新发现的事物、信息、道理,有时代特色。材料新颖才有吸引力,人们早已熟知的材料引不起听众的兴趣。北京有关专家学者曾经对北京所在地的一些大学政治教育的效果做过调查,答卷显示,多数学生不喜欢政治教育,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重复,过于单调。有的同学说,教育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单调的教育内容让我们无法忍受,同样的道理哲学课里煮,历史课里炸,时事课里又蒸,科社课里又煎,那你能不厌食吗?下面的例子更值得我们领导干部深思。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演讲者引用了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当时第一个演讲者演讲了这首诗,听众听了都非常受感动,随之,后面有五位演讲者都引用了这首诗,听众的态度就有了变化。甚至,有人还开玩笑说,说这些演讲者在短短的一个上午,就砍了夏明翰六次头。当然这种开玩笑的态度是不对的,但这也让人感觉到人们对那种老引用一种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是不喜欢的。无独有偶,我曾经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所高校的研究生“迎香港,庆回归”的演讲会。在演讲当中一位同学先引述了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会谈后在人民大会堂马失前蹄的事。他引述了这件事之后,当时获得了很好的演讲效果。评委们给他打的分也不低。可是后来又有四位同学不约而同的又引述了这件事,那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演讲会之后我就听有的同学就说,没想到,撒切尔夫人这一下午就失足了五次。我们说新颖材料能吸引人,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为求新颖而凭空想象。比方说,在1982年5月的时候,一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猴子报案——一个真实的故事》,副标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篇文章说在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区,有一个耍猴艺人被谋杀之后,猴子拦车报案,并最终破了案,把这个凶手抓住了。这篇文章问世之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各报也纷纷转载此文,我也看到过在一个文载报上转载了的文章,当时我也觉得这件事情很新奇,很有意思,这篇文章还因此而获得了科普奖。然而后来经查实发现这是写稿人为求新奇而杜撰的故事,是瞎编的,猴子拦车报案,应该说不仅新颖,而且奇特,的确能够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一旦拆穿了这个面具,那么这篇文章就毫无价值可言了。上面这四点是选取材料的要求,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材料,便可以写进我们的演讲稿里。这些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态度,在占有材料上,我们主张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是在选择使用材料上,我们就提倡兵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精,选择材料时就得严格,不能说菜都往筐里装,对此,茅盾先生有一段生动而精辟的论述。他说,选用材料要像关卡的税吏那样百般挑剔,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起的还要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找个把柄扣下来,不让过卡。茅盾先生这番话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在选用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鱼目混珠,我们的演讲自然也就不能精悍有力。这是物质准备的第二点,选取剪裁材料要精当、严格。物质准备的第三点是安排材料要灵活。我们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材料,但是在安排这些材料的时候,并不能杂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