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建筑专业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我校建筑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贾洪昶【内容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行业实际,结合学校建筑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对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着力点要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真正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关键词】建筑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校建筑专业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了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内容的“三大工程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浅谈了我校建筑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笔者认为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我校建筑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一)、树立了牢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1、深刻认识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我校建筑专业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我校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2、大力拓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我们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3、不断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功能。职业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职业的诉求连接着企业的职业岗位,这是校企合作功能定位的基础。我校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二)、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1、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我们邀请建筑行业企业专家,尤其是我校早期毕业的学生,成立了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2、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建筑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按照企业需求,学校改变了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了与工地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比如,制定了资料员,施工员,预算员等专门化方向的课程标准,学习包等,并在实施到教学中。每学期到开设了测量工,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的技能训练,并进行考核。3、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技能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我校的建筑专业实训基地是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科学、实用、适度超前”为原则,高起点,大投入地建设了一批实训基地。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室、胶凝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测量仪器室、土工实验室等。配制了一批先进的仪器及建筑机械,如:全站仪、GPS全球定位仪、激光照准仪、钢筋位置测定仪、挖掘机等。学校还挑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常州市武进市政公司,常州阳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金土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是我校建筑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筑这个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有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比较空洞,抽象,如果可以到工地去参观学习,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学习积极性、学校效果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校还不定期召开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完善对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老师经常去工地看望在外实习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定期回校汇报学习心得。改变了毕业实习“放羊式”的状况。二、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一)法律保障体系相应完善国际上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都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都是依靠立法来规范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不断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修订。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学生的生产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行。例如,对捐资助学职业教育、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报酬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具体按什么规定、享受什么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实施准则。(二)政府主导性与企业积极性的缺乏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政府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对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大多数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真正的工学结合无法进行。因为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从根本上说,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是职业学校一家的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鼎力配合,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同时,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在建立由省(市、区)政府办公厅牵头,有关厅局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省(市、区)、地(市)教育职能部门要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牵头做好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各中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展情况,做好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制订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和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多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具体落实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要把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效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期巡视检查制度,重点督查各职业院校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三)、师资力量及教材与企业脱节。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现在建筑专业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工地参加生产实践。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以之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申报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要考核其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在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对参与“校企合作”、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指导工作的人员给予优先考虑。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也要有所体现。尽管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但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多数建筑专业的班级采用与相同的课程和教材,对教材的处理只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没有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材的编写者不仅要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教材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应取自于工,用之于学,要建筑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确实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3]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