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使用套期保值进行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可行性金融学中的套期保值是指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是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其基本做法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得到抵销或弥补,从而在“现”与“期”之间、近期和远期之间建立一种对冲机制,以使价格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套期保值交易之所以能有助于回避价格风险,达到保值的目的,是因为期货市场上存在一些可遵循的经济规律:一是同种商品的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二是期货交易的交割制度使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而逐渐接近,存在两者合二为一的趋势。第一部分我国钢材市场情况一.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概况1钢铁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占全球产量比重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粗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占世界份额大幅提高。2000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为1.31亿吨、1.28亿吨和1.31亿吨,到2005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了3.30亿吨、3.52亿吨和3.97亿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36%、20.32%和24.73%,大大高于“九五”时期6.25%、4.47%和7.92%的增长水平。到2006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均突破4亿吨,分别达到了4.14亿吨、4.21亿吨和4.71亿吨,2007年又分别达到4.69亿吨、4.89亿吨和5.65亿吨,比2000年增长3.58倍、3.81倍和4.29倍;占全球钢产量份额由2000年的15.0%,提高到了2007年的36.4%。我国2007年的钢产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排名第三的美国、排名第四的俄罗斯、排名第五的印度、排名第六的韩国、排名第七的德国、排名第八的乌克兰之和还多。但近两年我国钢铁产量的增速有所缓和。2钢材消费大幅增长,是全球钢材消费的主要动力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相对应,1991-2007年我国钢(材)消费增长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1991-1993年为第一阶段,我国粗钢消费量大幅增长,表观消费量(折粗钢)由1990年的6712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2872万吨,增长近1倍,1992、1993年的增长率高达22.9%和48.5%;1994-2000年为第二阶段,钢材消费出现负增长或增幅很小,这七年粗钢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1%;2001-2007年为第三阶段,钢消费量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1699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343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4.3%。按照五年计划时间段分析,“八五”累计消费粗钢5.03亿吨,“九五”累计消费粗钢6.26亿吨,比“八五”增长39.5%;“十五”累计消费粗钢12.73亿吨,比“九五”增长1.22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由于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或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后期,对钢材的需求趋于平稳,因而钢材的产需增长很小。而我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民经济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GDP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化速度加快,重化工业特征日趋明显,拉动了钢材需求的快速增长。3钢材出口持续增加、进口下降,2006年实现净出口在我国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1993年,国民经济强劲增长拉动了钢材需求,但由于国内产能不足,当年进口钢材达到3026万吨,而出口只有112万吨,进口钢材占钢材消费的比重达到28.5%,钢材的自给率只有72.6%。1995-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回落,钢材需求增长放缓、进口回落,这期间钢材年进口量均在1600万吨以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旺盛的钢材需求拉动了钢材进口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钢材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717万吨,还进口了588万吨钢坯。1995-2003年,我国钢材出口相对稳定,基本在300-700万吨。从2004年开始,由于国内钢铁产能的迅猛增长,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2006年我国钢材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2006年,我国共进口钢材1851万吨,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4.2%;出口钢材4031万吨,占我国钢材产量的9.2%;全年坯材合计出口达到5205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3446万吨。2007年,我国钢材出口达到了6265万吨,同时还出口了643万吨钢坯,当年坯材合计折粗钢7308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1828万吨,同比增长33.4%;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619万吨,坯材合计净出口5197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5489万吨,比2006年增长58.0%。二、我国螺纹钢市场1产量及分布以螺纹钢和线材为主的建筑钢材一直占据着我国钢材生产的半壁江山。2000年以前,小型材(以螺纹钢为主)的比重在25%左右;2001年以后,随着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板管带材产销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建筑钢材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1-2007年,我国螺纹钢产量由4389.7万吨(小型材产量)增加到10136.6万吨,占钢材产量的比重由28.0%下降到18.0%。华东地区是我国螺纹钢最大产区,2001-2005年该地区的螺纹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5%-39%,2006、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40%以上。其次为华北地区,2001-2005年该地区的螺纹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在23%-29%,2007年下降到22.1%。再次为中南地区,2001-2007年该地区的螺纹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13%-18%。西南、东北、西北螺纹钢产量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分别为9.3%、4.5%和5.9%。螺纹钢的生产非常分散。2007年,螺纹钢产量列前10位的分别为沙钢、唐钢、莱钢、济钢、武钢、首钢、马钢、萍钢、建龙、新兴铸管,位居前三位的沙钢、唐钢、莱钢的螺纹钢产量所占的比重在5%以上,其他企业产量比重均在4%以下。可见,螺纹钢的生产也相当分散,并以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这与螺纹钢和线材产品附加值低、运输半径相对较短、主要以满足区域市场为主的特点相一致。2消费量及主要消费领域螺纹钢主要为建筑用钢材,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对建筑钢材需求很大。螺纹钢消费一直占据着我国钢材生产的较大比重。2000年以前,小型材(以螺纹钢为主)的比重在25%左右。2001年以后,随着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板管带材产销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而建筑钢材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1-2007年,我国螺纹钢消费由4369.1万吨(小型材产量)增加到9551.2万吨,占钢材消费的比重由25.8%下降到18.4%。3进出口情况总体来看,螺纹钢进出口量很小。除1993、1994年以外,其进口量均在100万吨以下,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也在5%以下。尤其是2005~2007年,其进口量不足10万吨。2001年以来,螺纹钢占钢材进口总量的比重也很低,不足1%。从螺纹钢的出口情况来看,1995年以前,螺纹钢出口量占钢材出口总量的比重很高,大部分年份在50%以上,1995以后所占比重锐减,基本在10%以下,2004-2007年所占比重在9%左右。螺纹钢出口占螺纹钢产量的比重较低,1995-2004年均在2%以下,2006、2007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分别只有4.5%和5.8%。4流通特点我国螺纹钢的最大的消费地区也是华东地区。2001-2005年华东地区螺纹钢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为33%-40%;其次为中南地区,所占比重为17%-23%;再次为华北地区,所占比重为16%-21%;第四为西南地区,所占比重为8%-13%;西北地区约占5%-9%;2006年以前东北地区只占5%左右,2007年更是下降到2.1%。对比全国螺纹钢产量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粗略估算出各大区域螺纹钢的净流入和净流出情况。首先,华北地区产量大于消费量,是最大的净流出地区;其次,东北地区也是净流出地区;华东地区除2003、2004年外,其它年份均为净流出;中南、西北、西南均为净流入地区。三.我国线材市场1产量及分布以螺纹钢和线材为主的建筑钢材一直占据着我国钢材生产的半壁江山。2000年以前,线材占钢材产量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左右。2001年以后,随着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板管带材产销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建筑钢材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1-2007年,我国线材产量由3109.7万吨增加到8038.2万吨,占钢材产量的比重由19.8%下降到14.2%。从全国主要地区生产情况分析,华东地区是我国线材最大产区,2001-2007年该地区的线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5%左右,2007年该地区产量为2638.7万吨,占全国线材产量的32.8%。其次为华北地区,2001-2007年该地区的线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在30%左右,2007年该地区产量为2349.1万吨,占全国线材产量的29.2%。再次为中南地区,2001-2007年该地区的线材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13.0%上升到2007年19.1%。西南、东北、西北线材产量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分别为7.4%、7.1%和4.3%。建筑钢材相对而言投资成本较小,进入门槛低。2001年前10家线材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40.2%,到2006年下降到了30.9%。但2007年由于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明显进展,线材生产的集中度显著提高,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41.6%。2007年,线材产量列前10位的分别为沙钢、首钢、唐钢、北台、武钢、邢钢、青钢、马钢、宝钢、华菱湘钢,位居第一位的沙钢,其线材产量所占的比重超过7%,其他企业产量比重均在6%以下。可见,线材的生产仍相当分散,而且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占较大比重。2消费量及主要消费领域线材主要用于建筑行业,附加值相对较低。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高牌号(高端)产品,其附加值也较高,主要用于拉拔钢丝(如制作钢丝绳、桥梁与山地索道用钢索等)。2000年以前,线材消费量占钢材消费量的比重在15%-20%。2001-2007年,我国线材消费量由3130.7万吨增加到7475.88万吨,但占钢材消费的比重由18.5%下降到14.4%。3进出口情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钢材需求中建筑钢材的所占的比重很大,产量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建筑钢材以净进口为主,而且进口的比重较大。1993-1996年在需求的带动下,线材进口大幅增长,进口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在10%以上。随着建筑钢材需求的回落和国内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从1997年开始,线材进口显著下降。2000年以来,我国线材进口占消费的比重均在1%左右。从线材进口占钢材进口总量的比重来看,2000年以前较高,2001-2007年下降到1.5%-3.5%。从线材的出口情况来看,2001年以前,线材出口量很小,占线材产量的比重在3%以下。从2002年开始,线材出口量快速增长,占线材产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0.5%上升到2007年7.8%。从线材占钢材出口总量的比重来看,2002年以前,除个别年份外普遍较低,2005年上升到15%以上,2006、2007年又有所回落,但仍在10%以上。4流通特点我国线材最大的消费地区也在华东地区。据中国钢铁协会对重点大中型企业钢材流向统计分析,2001-2007年华东地区线材消费所占的比重为33%-40%;其次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所占比重为16%-23%;再次为西南地区,所占比重为8%-11%;东北和西北地区约占5%左右。对比全国线材产量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粗略估算出各大区域线材的净流入和净流出情况。首先,华北地区产量大于消费量,是最大的净流出地区;其次,东北地区也是净流出地区;华东地区2001-2003年为净流出地区,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