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绿地系统结构分析——程凯英范美广州市基本概况人口分布现状七个功能分区(一个主城区,六个副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州市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市绿地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网络。中心城区内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缺乏足够的连续,各公园绿地斑块之间没有通过廊道形成有机联系,呈点、块状随机分布,绿地分布不均匀。二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缺乏协调,城郊结合带发展失控。城市绿地被侵占或不合理改变使用性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重要景观生态联系通道——廊道未被重视、疏于维护。三是综合生态效应差。植物群落缺乏层次,品种单调,形式单一;特别是与水关联的生态环境一湿地未被重视,水系污染严重,如珠江河的水残留油污,有臭味等,市民不满情绪不断。一、广州市绿地现状分析广州市总面积743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2.03%,城市绿化覆盖率4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平方米,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59个,城市公园245个。(201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二、规划指导思想生态优先,强化底线控制与刚性保护。以人为本,立足解决市民日常游憩需求。问题导向,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城乡生态绿色空间资源。完善市域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实施森林围城,提高碳汇能力。优化中心城区的绿地建设,按照“增绿化,增景观”的原则,加强绿道网、街头绿地和社区公园建设,优化全市绿地布局,完善公园景观,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全面建成“花城、绿城、水城”以及岭南生态城市。“三纵五横多公园”绿地生态格局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洪奇沥水道-大夫山-芳村花卉保护区-流溪河生态廊道;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路-万亩果树保护区生态廊道;狮子洋-东江-增江生态廊道。五横:即五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北向南依次为:江高-北二环-新塘生态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金山大道-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水道-海鸥岛生态廊道、横沥水道-凫洲水道生态廊道。多公园:围绕“山、水、田”三大主题,重点建设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农田观光园等,形成“宜居城市、田园风光”的独特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绿地总体布局1.一带两轴,三块四环“一带”,即沿珠江两岸开辟绿化带,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体现滨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两轴”,即沿着新、旧城市中轴线集中建设绿地以期形成两条绿轴;“三块”,即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三大块契形绿地,即:白云山风景区、海珠区万亩果园和芳村生态农业花卉生产区;它们是广州中心城区的“绿肺”;“四环”,即沿着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城市绿地总体布局2.绿心南踞,绿廊导风在中心城区的东南部的季风通道地区,规划预留控制和建设巨型绿心,同时,沿城市常年主导风向,构造城市风廊。3.公园棋布,森林围城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拓展城市公共绿地,要使城市居民出户500—800米之内就能进入公园,让“花城”美誉名副其实。在市区的西北和东北部,规划以现有的林业资源为依托,建设好水源保护区与森林游憩区。同时,在南部平原水网地区,大力推动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果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南片绿洲。4.组团隔离,绿环相扣在整个城市的各个组团之间,要规划建设较宽阔的绿化隔离带,形成“绿环”。同时,要将市域周围的山林、河湖景观引进城市,充分体现山水城市特色。在城市东北部、西部、北部、南部要结合郊区大环境绿化,把平原、河涌、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连接成网,组成系统,实现绿树成荫,鲜花满城的生态绿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