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管理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用探索海关监管的优化新塘海关陈继耿【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海关管理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用,论证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海关监管资源优化配置、整合监管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探索海关运用风险式管理进行大监管体系建设的途径。【关键词】边际效用海关监管优化业务量日益增长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是海关工作面对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现场监管环节上,业务量较大的海关业务现场监管资源均比较缺乏。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海关有限的管理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成为当前海关亟待解决的课题。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个基本规律,运用好这一规律,有助于解决海关业务量大与管理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一、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一)概念与意义。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是指为完成特定预期任务而逐次增加投入的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所获得的新增效用,即总效用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是指虽然随着投入的增加,其产出的总效用在增加,但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也就是说逐次增加投入一个单位的时候,增加的效用是递减-2-的。通俗地说,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强烈,第二次接触时,感觉就淡一些,第三次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甚至转为负效用。i从数理角度分析,设定投入和效用都是可量化的,设U为效用,定义投入g为影响U的唯一因素,则投入-效用函数U(g)为增函数,其一阶导数U'(g)0,但其二阶导数U''(g)为负数,这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二)边际效用中的两个临界点。事实上,边际效用并非都是递减。在某些情况下,增加投入与效用成正比,到了一定程度后,其效用增长才趋于水平,甚至下滑。比如天冷的时候穿衣服,穿一件、两件、三件……直到感觉不冷为止,这时候衣服的件数与身体舒适度大致成正比。假如继续穿衣服,在身体还没感到热之前,增加的衣服也还能产生正的效用,只是效用甚微而已。如果身体已经感到热了,还继续加衣服,那么显然只能产生负效用了。因此,在运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时候,有两个度必须加以关注,一个就是“不冷”,另一个则是“不热”。前者表示投入满足基本需求的临界点,这里定义为第一临界点;后者则表示投入即将产生零效用或者负效用的临界点,这里定义为第二临界点。找出这两个临界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者-3-避免资源浪费,前者则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三)海关监管工作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海关工作中同样存在。当前,海关工作面临着业务量日益增长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很多业务量大的基层海关,人力资源尤其缺乏。可以设想,当我们在这些现场增加人手的时候,最初能较大程度提高海关的监管水平,但是随着人手的增加,受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影响,其增加的作用越来越小,最后甚至接近于零。典型的例子如查验现场,查验量与查获量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关系。由于海关人手有限,不能对所有的进出口货物进行查验,只能抽查,假设某海关的查验率为5%,如10000票货物中,查验的货物为500票,查获率约为14%,也就是查出有问题的货物为70票。在没有查验的9500票货物中,肯定有一些货物有问题。即在这-4-10000票货物中,有问题的货物一定超过70票。但因为查什么货物不查什么货物都是经过风险分析进行布控的,所以在未查验的9500票货物中,有问题的比例不会大于查获率14%。增加查验人员以提高查验率,比如从5%提高到10%(即查验1000票),那么查获的总票数必然会增加,比如为105票,查获率降低为10.5%。这就是说,增加了一倍的人力,但其效用仅为原来的50%!如果不断增加查验人员以提高查验率,我们发现查获总量不断增加,但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小。当查验率达到100%,对所有货物都进行彻查的时候,再增加人员也不可能增加查获总量了。实际上,今年海关总署对各海关查验率的要求是5%以上,可以认为,5%就是查验率的第一临界点。而海关的管理资源是一定的,并不能无休止地增加。同时,查验率过高势必影响通关速度,对合法企业进出口是不利的。如果将可增加的人力资源放在情报收集、商品调查和风险分析等岗位,效果会好得多。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对海关监管工作的启示边际效用体现在海关监管工作中,就是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即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过程,包括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trade-off)和决定采取或不采取的行动计划的过程。风险管理在海关工作中的实质是要实现监管资源配-5-置的最优化,花小成本办大事,确保力气都用在刀刃上,从而把握“管得住”与“通得快”的平衡。而关于边际效用的学问正是处理资源配置的一种对策,因而认识并正视海关管理资源的边际效用,避免陷入边际效用递减的泥淖,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有助于正确掌握监管与服务的平衡点。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海关业务连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海关监管资源发展却相对停滞不前,海关队伍人数年均增长不足4%。这就造成了海关工作的主要矛盾——持续增长的海关监管业务与相对短缺的海关管理资源之间的矛盾。以2011年为例,全国海关系统约有5.8万人,平均每名海关工作人员一年需要监管5.8万吨货物,价值超过6000万美元,征税近3000万元,这在国内政府机构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政府机构都是罕见的,中国海关执法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提高通关效率,海关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通关业务改革,运用科技手段,推进分类监管,甚至采用5+2和24小时通关制度等等,通关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但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海关系统尤其是业务量集中的现场海关,监管压力必将进一步增大。大负荷的通关压力与相对短缺的海关人力资源,不仅制约了海关的有效监管,而且限制了海关的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海关工作面临的另一困难——有效监-6-管与高效运作之间的矛盾。加强监管则影响通关速度,提高服务则可能削弱有效监管。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海关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海关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实际,合理配置资源,通过风险管理,把握监管与服务的平衡点,努力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用。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可以看出,随着海关监管方面的资源投入,监管效用递增,但并非直线增长,而是逐渐趋于平缓,后面部分增长甚微。同时,加大监管方面的资源投入,势必意味着服务方面资源投入的减少。服务曲线与监管曲线类似,但由于投入方面与监管函数相逆,所以服务函数单调递减,由开始平缓递减,倾斜度(切线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变大。服务曲线和监管曲线成轴对称关系,两条曲线有一个交点,在交点处监管效用与服务效用之和为最大值,也就是说,在此处海关工作可以发挥最大的监管与服务的总效用,这就是监管与服务的平衡点。-7-(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有助于选择资源分配的最优点。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将海关有限的管理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由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可知,在海关某一业务领域上,随着管理资源的投入,其增加的效用是递减的。风险管理恰好可以用来选择管理资源分配的最优点。比如在上面所说的查验现场例子里面,如果一味地加大查验资源的投入,并不能很好地提高查验的监管效能。相反,如果减少一部分查验资源,投入到风险分析、情报收集、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方面上,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追求总效用的最大化。首先要保证各领域的资源投入大于第一临界点,满足工作的基本需求;其次控制任何领域均不能超过第二临界点,避免无谓地浪费资源;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协调分配剩余的资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资源的总效用。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借助风险管理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动力,以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级的管理分工,合理设定和落实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在风险防控中的职责定位,使管理资源的战略统筹与具体措施的组织实施有效衔接。以集中优势,重点防范为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前期预警、现场作业、后续调查和执法监督等各种管理资源和机构,逐步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海关有限管理资源的最大潜力,实现资源开发和利用-8-的最大化、最优化。(三)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有助于认准海关监管的着重点。以有限的管理资源防控无法明确预计的风险,必然需要有所取舍。风险管理理念,能正视海关管理资源有限性与业务量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在接受和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基础上,以提高海关管理效率和效能为核心,抓住海关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让有限的管理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从国际上看,风险管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关管理的效率与效能,在现代海关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灵魂和中枢作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之处就是要抓住监管重点。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上知道,在第一临界点之前,边际效用是迅速增长的,所以找准海关监管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海关监管效用,这也就是风险管理所要认准的监管重点。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促进海关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应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提高海关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就是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风险普遍存在,又要找出有利于克服风险的最佳途径,避免无限制投入监管资源、不加区分“深耕易耨”的做法,合理区分监管时效、风险处置和执法质量等各个重点,集中有限的管理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单位资源的最大效能。这才能回归海关风险式管理-9-的本义。(一)创新风险管理思路,集中力量挖掘新的分析和监控重点。风险监控和分析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目前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应用在价格水平、归类差异、手册核销、查验资源配置、企业运行状况等方面的监控分析,为此,海关在这方面的风险监控上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在海关管理资源十分不足的条件下,如果再加大这些项目的投入,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这么做很难有明显的效果,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容易造成执行部门的多头处置,甚至会因多个监控载体不相吻合而带来执行困难,扰乱正常的海关监管秩序,导致负面作用。合理的做法是综合各直属海关、各部门的成功经验,通过科技手段固化成熟的风险监控项目,并选择具有共性的项目在全国海关中进行推广。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到新的项目创新上,增加对走私违规新手法、口岸商品异动情况、企业异地进出口、报关企业的监控、政策调整前后的异常情况等项目的分析。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从整体上完善风险监控分析的内容,使监控分析更加全面准确,提高识别和发现风险的能力。(二)加强海关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海关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解决海关管理资源短缺的问题。-10-海关的电子平台分为三大块:业务运行的“电子海关”、跨部门数据连接的“电子口岸”、监控分析和辅助决策的“电子总署”。目前“电子海关”和“电子口岸”已十分先进和成熟,但“电子总署”却相对滞后。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各部门多头为政,系统不兼容,平台不统一,从而导致上级管理混乱,基层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使本来就有限的管理资源更加短缺。基层业务部门经常使用的系统包括:海关廉政风险预警处置系统(HL2008)、直属海关风险管理平台、执法评估系统、业务分析预警监控系统、保税业务监控系统、关税监控系统等,这还不包括各直属海关自己开发的系统。系统过多,既浪费信息资源,也降低工作效率,加剧人力紧张,甚至导致执法不统一。因此,在大监管体系的框架下,以现有风险管理平台为基础,整合各分析系统的资源,建立一个各部门共同参与、职责明确、优势互补、高效运作的一体化风险管理大系统,满足各业务领域信息收集、风险分析、领导决策支持、职能管理、现场预警与指导、处置反馈、绩效评估等功能,是当前迫切需要的一项工作。(三)提高风险参数提炼水平,解放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