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愠:生气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惘然无所得。殆:迷惑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因此。不耻下问: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子贡问道:“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被称为‘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记住。厌:满足。学而不厌: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孔子说:默默的记住,不满足于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导别人不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孟子二章(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城:城墙。城池:护城河;(2)委而去之:放弃(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4)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任用(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亲属(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愚公移山1、方七百里:方:方圆2、聚室而谋:聚室:集合全家。3、杂然相许:许:赞同4、而山不加增:加增:增高加大文言文中“之”的用法: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2、用在主谓语间无意义。3、用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4、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它”5、作代词、代事。6、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并在特号同标明基用法序号1、惩山北之(2)塞,出入之(2)迂也。2、以君之(1)力,曾不能损魁父之(6)丘2、虽我之(2)死,有子存焉。4、操蛇之(1)神闻之(6)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5、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jiàn)望其旗靡.(mǐ)小惠未徧.(biàn)下视其辙.(zhé)遂.逐齐师(suì)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肉食者谋.(móu)夫.战,勇气也(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问其.故(他,指曹刿)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答:夫大国,难测也(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齐师伐我”。《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chao)形貌昳丽(yi)朝服衣冠(zhaoguan)孰视之(shu)窥镜自视(kui)谤讥于市朝(bangchao)期年之后(ji)邹忌(zou)间(jiàn)进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3分)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形貌昳丽(光艳美丽)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齐王纳谏(采纳接受)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孰视之(同熟仔细)何能及君(比得上)私我(偏爱,动词)客之美我者(以…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期年之后(一周年一整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皆朝于齐(朝见)旦日(第二天)与徐公孰美(谁)窥镜(照)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别人的过错)(讽刺)八、重点语句翻译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漂亮六、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三、语音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八、重点词语解释1、欲穷其林穷:穷尽2、具答之。具:详尽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都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6、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并:都。7、渔人甚异之。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开阔。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10、问所从来。所:处所。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13、缘溪行:缘:沿着。1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15、甚异之:异:诧异。16、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17、俨然:整齐的样子。18、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9、不复出焉:复:再。20、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21、无问津者:津:渡口。五、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关丽今义:(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里,如“不足为奇”。今义:不充足,不满。陈涉世家二、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2、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四、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通“谪”:强迫。2、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五、古今异义词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八、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屯:停驻2、会天大雨会:适逢;3、或以为亡亡:“逃亡”;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5、等死:同样6、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暗中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9、辍耕上垄上之:去,往10、怅恨久之怅:失望之:音节助词,无意义11、苟富贵,无相忘苟:倘使十一、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