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转基因的争论2014年初,由于崔永元的纪录片《小崔考察转基因》,转基因再次登上风口浪尖,成为公众的焦点。在视频中,崔永元围绕“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是否有争论”,“转基因食品试验推广程序是否规范”,“美国是否转基因泛滥”等核心问题,对美国转基因研究学者、环保署官员、NGO组织成员、农场主、普通民众进行了将近30场访问。总的来说,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存在争议,美国人民并非对转基因百分之百放心。仅就上述观点而言,似乎无甚争议。但是,在崔永元长期“反转”言论以及“转基因”问题政治化的背景下,这部纪录片还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激烈的争论。方舟子们指责崔在纪录片中暗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崔则一方面强调要严谨、慎重地对待转基因食品,一方面转发着各种或真或假的关于“转基因食品致病”的消息。转基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它?在这里,我想我应该先说明怎样才是“科学的态度”。一般认为,科学具有如下特征:理性客观、可证伪性、存在适用范围、普遍必然性。其中排在首位的“理性客观”的含义是不以“神”、“鬼”、“上帝”为前提,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把这套标准用到转基因食品上,我想事情就简单得多了: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们的判断标准并不是某个专家或者主持人怎么说,也不是某个国家的人怎么看,而是真真切切的客观事实,比如说某种产品已经进行过相关的安全性试验。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鉴定的条件,这时候我们自然要依赖值得我们信赖的机构,如国际上的权威组织、国家许可的监管部门。下面,我们来详细地探讨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益处,又有哪些潜在的威胁。转基因技术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生物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步入了新台阶,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又让人们对解决“粮食危机”和消灭广大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等现象充满了期待。具体地说,转基因技术是将我们已经清楚功能的一段基因序列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到相应的生物体内,并让它发挥我们所预想的作用。比如转Bt棉花中的Bt毒蛋白的基因序列就是来自于一种细菌,科学家研究了该细菌中产生的可以杀死棉铃虫的毒蛋白的这一段基因序列,并且把它转到了棉花的体内,使之产生这种毒蛋白,棉铃虫吃了转基因棉花的叶子就会中毒死亡,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并且增加棉花产量。转基因的育种方式,可以将其他植物、细菌、动物内的某些已知功能的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到植物的细胞内,让它发挥人们所期待的作用,比如抗虫性、抗药性。从上面的表述可见,转基因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地培育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优良品种。就拿转基因抗虫棉来说,来自细菌的抗虫基因被转接到棉花的体内,使得棉花拥有了抗虫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棉花的产量,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可以说,转基因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由于生产效率高,在市场竞争上,转基因产品相比非转基因食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转基因食品通常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便宜,因为其生产成本比较低、产量比较高。根据《中国青年报》对方舟子的采访,由于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消灭杂草并减小劳动强度,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节省80%的农药,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产量也相应地提高了。例如抗虫害转基因玉米能增产5~15%,抗虫害转基因水稻能增产6%。和同类作物相比,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大量地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比较不用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少洒了大量的农药。这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还保护了益虫和其他生物,减少了人畜接触杀虫剂而中毒的危险。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翻一番,达到130亿,而从1996年起到2025年的30年间,世界上粮食需求将增长一倍。我国的粮食问题更为严重,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13亿人口,而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供需差距会更巨大。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似乎正成为应对这种未来危机的选项。目前世界上已有21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2005年已达到9000万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6%,而且近年来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在2005年达到5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的60%,其次是阿根廷、巴西,然后是中国。转基因作物中大豆最多,其次是玉米、棉花和油菜——目前全球的大豆中有60%以上都是转基因大豆,而同样的比例在棉花是28%,油菜是18%,玉米是14%。转基因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说明它是有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作用的。因为市场的作用摆在那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收益必然更高,才会得到推广。除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基因技术的科研潜在价值还不可估量。科学家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能够生产特定物质的动植物。举个例子,将霍乱抗原基因带入苜蓿苗中,当人们食用这些苜蓿苗后,就可以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力。在医用方面,转基因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1.用动物器官代替人类器官传统的器官移植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供体器官紧缺和异体器官的排斥。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人的基因注入猪等与人器官相近且繁殖率高的动物的受精卵中,经过几代的检测筛选后可以得到具备人类基因的猪,其器官可以避免被排斥。这一技术有望实现用动物器官代替人类器官,从而解决上述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避免了伦理纷争。2.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对受检者基因组进行直接分析来测定某个基因的结构是否正确,从而判断受检者是否携带有致病基因,以达到对遗传病的诊断目的。基因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总的来说是将受检者的基因与正常人的标准基因序列(图谱)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即可判断有无致病基因。该方法的诊断率相当高。传统的诊断总是根据发病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而基因诊断是根据基因型来判断表现型,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它解决了遗传病发病前的早期诊断,携带者的致病基因的检出,因此基因诊断是医学诊断史的重大革命。3.基因治疗很多疾病是由基因异常引起的,通过纠正缺陷基因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导入外源基因后再把重组的受体细胞回输患者体内,让外源基因表达以改善患者症状。二是将外源基因直接注射至机体内,可直接注射DNA,也可以包裹在脂质体内注射,使其在体内转录、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上文列举了一些转基因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正面的影响。应该说,从人类了解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的水平上来讲,转基因技术是一个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种跨物种的基因转移,在自然条件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可能都不会发生,而我们让它一下子成为了现实,这种技术所产生的食品对人体对环境会不会有什么潜在的危险?这都是需要长期大量的试验来验证的问题。分析一下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材料,可以发现,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上现在是众说纷纭,有人说绝对无害,也有人说吃了转基因食品就要断子绝孙。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并做一些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也是转基因食品最大的消费国,美国超市里出售的70%以上的食品中都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自1994年转基因番茄上市以后,其普通民众已经食用了十多年的转基因食品,但尚未听闻有直接因转基因技术而造成的身体伤害。但也有奥地利研究人员2008年发现,长期食用MON810型转基因玉米可能影响试验鼠的生育能力,而且后代重量轻、体质弱。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的一篇论文称,啃食撒有BT基因玉米花粉的苦苣菜叶的蝴蝶幼虫,在四天之后死亡率达到44%,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一些我们本不想制造出来的过敏物质,甚至是毒素,因为尚未检测出来而导致一些不知情的人产生过敏反应,而对身体不利。还有转基因作物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已经发生的加拿大“超级油菜”事件让一些人担心,一些抗虫抗病基因会跑到一些杂草中,产生出除草剂杀不死,虫子不能吃的超级杂草,对于农业生产反倒更不经济。还有可能把不是害虫的虫子杀死,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另外,完整的食物链是维系自然界万物共生、生态平衡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旦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将会遭到致命威胁。转基因农作物作为一种新的人造品种进入原有的食物链,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改变甚至破坏。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转基因不像毒药,可以对人体产生立竿见影的巨大危害,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眼前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就可以认为几十年以后也会是这个样。对这样一种新事物作出有害或者无害的结论,都是需要长期大量的实验数据作支持的。总的来说,转基因产品潜在的问题包括:诱发野草害虫的抗性、基因污染等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毒性、过敏反应、影响人体免疫力等转基因食物安全性问题。另外对于某些公司所宣传的转基因作物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解决粮食问题和种植者的收入的说法,也有很多反例。比如,袁隆平等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在四年内的增产幅度是20%,而转基因水稻的增产率则是8%,并未有很突出的增产效果。所以,转基因技术被应用到农业方面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我们饮食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它在应用之初,都应该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1993年,经合组织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然而应用这一原则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标准似乎有些不太科学。由于转基因的过程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其结果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在“实质等同”概念的引导下,生物技术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省略了动物饲养试验,也就没有考虑基因工程处理可能导致的不可预测的副作用,忽略了对不确定风险性作认真严格的科学评估,使本来应该在预评估阶段就发现的可预测性副作用被掩盖,终至酿成灾难性后果。所以以“实质等同”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标准是值得被质疑的。在这里我还想顺带一提转基因问题为什么会被政治化。政治从来都是为经济服务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从1986年首批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延熟番茄获准进入市场,前后不到十年时间。而中国则是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1998年-2003年中增长迅速。2009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近370万公顷,居世界第六。而现在,又开始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预备阶段。如果不是民间组织的透露,普通大众到现在也还不知道给转基因主粮颁发安全证书的事情。推动转基因食品这一备受争议的事物如此快地来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力量无非是它背后巨大的经济利润。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生物公司孟山都,控制了全球90%的转基因种子的专利,其转基因种子价格不仅比常规种子贵上3-5倍并且还会对种植者甚至加工者收取专利费用。由于转基因的新品种的研发速度快,也使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转基因育种方式。国内的各大公司,一方面排斥国外的种业巨头的转基因品种,一方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转基因品种的研制。转基因的问题,一直都是和各大巨头的利益紧密相连的。联系到这一点,转基因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引起激烈争辩,也就不奇怪了。话说回来,有些反对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人们,并非由于科学上的疑虑,有的是出于其信仰,认为人类不应该种植“不自然”的作物。但是人类今天种植的作物,没有一种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过的。人类自打开始尝试种植粮食,就不曾停止人工选择育种。18世纪出现了杂交育种;20世纪出现了细胞质融合技术和诱变育种。相对转基因技术而言,以上的育种技术显得非常盲目,这些方法都需要大量的个体进行培育和筛选,才能得到符合需求的品种。而转基因技术却能够直接而精确地改变生物体的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基因技术是育种技术跨越性的一步。它和以前的育种技术一脉相承,却又是一大进步。所以说,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任何活动,包括对生物体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