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解读及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背影》教学解读及教学策略范小军一、散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阴影差不多笼罩了散文教学的整个课堂。一般来说,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便是教师进行散文教学的常用套路。2、文本解读不到位,学生对文本理解肤浅;对语言重视不够,许多重要的语言都轻轻滑过;缺乏朗读或朗读不够,发现不了散文独特的情思;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感受不出散文的情感美、哲理美、语言美。3、散文教学设计中,策略不足,教学效果不佳。4、散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当。二、《背影》教学解读:《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代表之作。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重点记叙了八年前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在平淡朴实的述说中抒发了中国式的父子深情。记叙性散文因其故事性不强,其教学若只是流于形式,则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意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达到感情的共鸣。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该文独特的魅力所在。1、《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如何选择表现角度?这是散文创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文苑中,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文章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不愧为一篇佳作。(1)《背影》中的表现角度可谓新颖独到,恰到好处。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而《背影》则独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除了文章开头的点题外,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时,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激动的眼泪。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时。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朱先生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2)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这个角度观察,作者不仅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的方面的种种本质特性。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3)背影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象的艺术境界。特定情境下的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副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2、《背影》中的泪水意象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首先,“背影”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意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自己“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都与“泪水”直接相关。或是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泪,……”;或是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或是说“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与“泪水”二者如此紧密地结合,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家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地再现。可以说,在文中,“泪水”总是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没有“泪水”意象的浸透,就不会有“背影”意象的生成,同样,没有“背影”,“泪水”也就成了一个空洞无物的虚拟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在同一瞬间里具有了生命力。其次,“泪水”意象体现了《背影》一文中的另一条情感线索。如果从作家艺术构思的角度来分析,《背影》有两条线索:一是时间的流向,按照时间的变化,建构了一条纵向性结构。“从那年冬天祖母死了”、“奔丧回家”,重点写了丧事完毕后返校的过程、最后交待近几年的情况。二是情感的流向。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父亲对我执著的爱,这是不变的。二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的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不仅父亲对“我”的爱就是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每次“泪水”意象的出现,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如果仅仅抓住背影这个意象,这只能突出父爱子的情怀,只是父爱子的情感线索的单向发展,这显然不符合作家写作《背影》的真实意图。我们说,眼中的“背影”那只是一种观察,而“泪水”中的“背影”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所以,“泪水”也像“背影”一样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意义,即以感情为中心,具有血缘的、审美的、社会的等多重积淀内涵。如,这篇散文第一段就有过说明:“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其实,除了个人的情思与遭遇,还多多少少带有了一些社会普遍性的“悲欢离合”的情结。折射出旧社会小资产阶级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因此,通过“泪水”,我们能品味出人生及社会等众多深刻的主题来。3、《背影》中的语言和情感之美《背影》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恰巧是因为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相当出色地表现了这一点。朱自清着力刻画出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送他前往通向北方的浦口火车站,到达后又留心着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上食用的橘子,竟在月台旁边支撑着身子上下攀援,正是这个行动很艰难和迟缓的背影,活泼泼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只要是写出了诚挚的情感,这篇散文就一定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背影》取得成功的这个关键之处,就在于它充满了真情实感——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三、《背影》教学策略:《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代表作,文章采用一种记实的手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入手,描写父子情深,写出在特定社会背景和家境下的相爱相亲的真挚情感。我们在教授这一课时,可以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应用教学资源,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具体策略是:1、播放有关视频和歌曲导入新课,如《父亲》、《为了谁》等,营造渲染一种氛围,由父爱、母爱引入新课;2、投影一些图片和资料,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经历、代表作以及了解散文大家的特色;3、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把握重点语句,去体味语句内涵,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利用多媒体动画激发兴趣,增强记忆,把描写背影的动词及作用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加强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投影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5、各自回想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细节及真情表白,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家人”之爱如实写下来,真实写照在课堂上交流;6、课下搜集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搜集一些“话别”主题的诗文,诵读鉴赏,大家在一起分享。上述策略体现了应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感情朗读——真情表白——拓展探究等多个环节,使学生感悟“语文里的生活、生活里的语文”;使学生获得特定环境下的真挚情感体验,把握全文“淡淡的哀愁”这一感情基调;通过讲解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懂得爱“小家”才能升华到爱“大家”,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