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2013年11月18日09:4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C.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L.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他把这称为“实际存在的历史”,他要做的是透过这些历史材料或经验事实发现历史最内在的东西,也就是他所谓的“哲学的世界历史”或世界历史本身。在《历史哲学》的绪论中,黑格尔一上来就考察研究历史的方法,将之区分为“原始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在他看来,只有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历史,才能透过各种偶然性和特殊性的杂多,发现人类各民族发展“何以如此”的真正原因和内在根据,这才是世界历史本身。不言而喻,黑格尔的视野体现了一种很深刻的哲学洞见,是一种属于“史观”层面具有革命性的见解。正如后来恩格斯所高度评价的那样:“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①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世界历史”是理性所把握的历史,理性构成了理解历史的最高原则。至此,应该说他的这种观点都还是正确而深刻的,问题是他把人们“理解”事物的过程当作事物自身产生的过程,把人们观念地“把握”事物的方式当作事物自身发生的方式。在他那里,“‘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②世界历史是理性的产物与财产,是“精神”自己表现自己和自己实现自己的场合与舞台,是精神自身展开的过程。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世界历史也就是自由的实现,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东方国家相对于西方国家是比较低级的阶段,因为“东方各国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只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至于我们知道一切人们(人类之为人类)绝对是自由的”。③在黑格尔看来,民族精神不过是“精神”的一种有限的具体形式,通过内在的否定要回归到“世界精神”,人们的实际活动终归是“世界精神”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对于这一目的,各个人和各民族都是无所知的,他们是无意识地或者不自觉地实现了它,即使那些被称为英雄的“世界历史人物”也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因为,在具体的人类活动中,人们“仅仅认得特殊性,而且只能支配特殊性”,④他们是在满足自己利益和欲望的同时,一起完成了那并不包括在他们的企图中、也没有呈现在他们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世界精神的目的。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的,但通过这种唯心主义形式所包含所表达的历史观见解,不仅比那些罗列各个民族的历史材料的历史编撰学家深刻,而且也比那些从这些历史材料中寻找表面的共同性或抽象的普遍性的思想家深刻。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之总体性或整体性特征的揭示,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分析,透过貌似散乱无序的经验事实而寻求其“内在联系”的致思路向,通过“精神”基于自由本质实现的自我否定而对人类历史辩证运动过程的描述,无疑都是非常闪光的思想。特别是他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对基于市场经济的现代文明之历史优越性和必然性的揭示,对人类主体与民族主体的辩证关系的澄明,无疑都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称赞在“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等——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明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他在各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⑤所以,即使在后来黑格尔主义被许多人抛弃、黑格尔在德国被当作“死狗”来对待的时候,马克思还是“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⑥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的思想,但基于他创立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对其核心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转化,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⑦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⑧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后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交往而联接成一个整体的结果,它与此前各个民族在相互隔绝的地域中孤立发展的时代有着本质的差别。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时代”的概念不仅具有了特定含义,而且具有了现实性基础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素材。第三,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正如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虽然以矛盾的辩证发展为中心线索和动力,但却表现为一种不彻底的发展观。在他的思想系统中,“世界历史”不仅体现着一种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是一种欧洲目的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德意志中心主义或目的主义。以往的一切发展到他这里,他的民族格局这里,由于“我们知道一切人们都是绝对自由的”这个绝对真理的决定,绝对精神经过漫长的游历而回归到了自身,发展就停止了,历史也就终结了。与此相反,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终点”恰恰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起点”,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形成、个人成为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人类解放即真正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和道路。无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理论,是致力于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理论,从而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第四,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属于他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的最大问题,是让历史的材料服从于思辨的“逻辑”,局部服从于整体,特殊服从于普遍,具体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具体的民族及其英雄人物都不过是体现“世界精神”的某种工具;基于“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观而形成的某种对具体实证科学的“傲慢”,似乎唯有它才拥有把握“历史真理”的权力,唯有它所发现和宣称的结论,才是超越具体历史发展过程的“永恒真理”。而在马克思看来,“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⑨恩格斯后来也说到,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历史哲学”就终结了,任何恢复它的企图,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一种思想的反动。二、世界历史理论的主旨及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些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依据文本资料做了很好的梳理和阐释,如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虽然散见于不同时期的文本之中,但绝非只是零散的“思想闪光”,而是有一个“内容的系统”,且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来源于黑格尔,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种哲学历史观的概念,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颠倒”,将之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而成为了科学的理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各个民族国家通过国际市场的普遍交往而使得生产和消费连成了一体的过程,并在经济交往的带动下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学”;正是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人们超越了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经验的事实;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是关于俄国公社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否定或断裂,而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补充;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当今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等等。当然,这些理解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论,如: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还是唯物史观的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是单义的还是多义的,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理念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等等。应该说,上述梳理、阐释和争论对于我们了解、理解和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都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一些论者比较拘泥于文本,而对于文本背后的东西或这些文本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思想开掘不够;一些争论各执一方面的道理,而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主旨和总体精神的领悟有所欠缺。这样一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似乎就变成了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如何形成、如何展开的一种比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