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富强)--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失败(洋务运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1、科学的理论,所以必须坚持2、发展的理论,所以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第二、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思想理论渊源)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实践基础)第五、同党内错误倾向,特别是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并取得胜利(政治条件)(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四)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重点)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第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史条件)第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现实依据和强大动力)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思想渊源)(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九个方面: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研究的对象是两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英法)。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夺取国家政权,消灭资本家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一般是通过暴力革命,而且要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及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半殖民地表现在:政治上,没有完整的主权;经济上,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半封建表现在:政治上,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依然控制着国家政权;经济上,封建社会解体,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然存在,并在经济生活中占优势。近代中国两大任务:1、民族独立,人民自由民主;2、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其中,民族独立、人民自由是最主要的任务。(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发展1、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强”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历时30年。主要内容是建立军事工业、培养军事人才,后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3、资产阶级改革派的戊戌变法运动(1898年)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2月21日,清帝宣布退位。共和国只存在向个月,北洋军阀袁世凯就建立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这说明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共产党1921年7月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共28年。(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1921.7--1927.7建党初期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理论的萌芽阶段。2、1927.7--1937.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3、1937.7--1945.4抗战时期,是理论系统化的时期。4、1945.4--1949.10.1解放战争时期,是理论的发展时期。最重要的表现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重点)(一)总路线的内容(课本P77--84)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课本P85--90)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重点)第三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理论:111--112页理论依据:1、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的把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2、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还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期,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3、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基本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矛盾:115--118页(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120--123页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2、但是革命过程并不是纯粹的经济过程,如果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具备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下,阶级力量对比许可以及国际力量造成了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和时机,那么完全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125--128页)首先,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要求和必然条件;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设强大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农业和手工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重点129--141页)1、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造;3、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4、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5、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无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国家形式应该是“民主的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不同的国家会有各自的特点:无产阶级已占居民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可由无产阶级独立建立和独掌政权,而无产阶级不占居民大多数,有大量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国家,应由无产阶级联合农民和小生产者建立和掌握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镇压敌对阶级,即被推翻的资产阶级的反抗;二是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革命改造,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过程(144--148页)(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内容与特点(重点148--154页)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重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原则:第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三,民主集中制。(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过程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64页)三、“一国两制”构想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复合制分为邦联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但又具有联邦制的一些特征。(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重点170--175页)(三)“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1、根本出发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2、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二)中日外交工作的方针与政策毛、邓、江的有关论述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动力论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历程Ⅰ、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诞生于16世纪的英国,代表作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马克思的观点: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直接占有;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4、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的组织生产;5、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6、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7、国家已失去了政治性质(即失去了统治性质);8、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列宁的观点:1、明确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划分开来;2、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3、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4、合作社属于社会主义性质;5、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6、大力发展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斯大林的观点:1、社会主义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2、必须保存商品生产和交换;3、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不能消灭。Ⅱ、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积极作用:战争时期及战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作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单一公有制,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高度集权,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由于斯大林不承认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所以面对上述弊端,没有进行改革。而且斯大林模式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唯一样板,二战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按照这一样板进行建设。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第一轮改革。Ⅲ、毛主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及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等著作及党的八大等会议的决议中)⑴三大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⑵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正是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⑷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指出不同的解决途径;⑸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但是,这些理论探索没能付诸实践。原因在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最终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爆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且把这种模式推向极端。(课本197--197页)(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1、邓小平1980年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到1992年南方讲话作出明确地概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