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反对形而上学孤立观点。2、联系和区别的概念(1)联系的概念(p、61)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两方面:不同事物间、不同要素间的联系)。(2)区别的概念区别和联系是同时存在的。区别是联系的前提,没有区别就不知道什么事物在联系着;但也不能绝对地看待区别,区别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有了一定的条件,相互区别的事物也可能相互转化。3、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间的联系是其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人脑中联系的观念是客观事物联系性的主观反映。A、自然事物的联系B、人类社会的联系C、主观与客观的联系D、联系的真实性尊重客观联系,反对主观臆断。“中国威胁论”。(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毫无例外,主要分三个层次:A、具体事物间的联系B、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联系C、全部世界的联系茫茫宇宙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3)联系的“中介”条件不同事物、不同要素间的联系必定有一定的联系媒介(桥梁)。如:“贫穷变富有”、“无知变有知”等。事物无论向哪个方面转化,,都必定有“中介物”起作用。4、普遍联系观点的现实意义(1)当今世界普遍联系的事实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看,联系越来越多样化、紧密化,“地球变小了”;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也越来越紧密了。(2)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防止孤立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5、联系的多样性和如何对待多样性(1)联系的多样性事物是复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教科书中列举了四组八种联系如何对待联系的多样性A、注意全面性,防止片面性B、抓本质的必然的联系6、系统论与辩证法(P.63)现代系统论科学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是不矛盾的。(1)什么是系统论?(P.63)系统的客观性、普遍性。自成系统,互成系统,大系统、小系统。系统的层次性。(2)系统的重要特征A、整体性(p.63)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B、有序性层次等级式结构C、优化趋向性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的总和7、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系统论揭示了系统的客观性、普遍性,为科学的系统方法提供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或者说,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系统方法。邓小平是科学地运用系统方法的光辉典范。他根据全世界、全中国相互联系的现实,科学地提出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这是讲唯物辩证法第二特征,也是第二个基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联系是普遍的,发展是永恒的。1、联系导致发展有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必然有相互作用,有了相互作用,必然有变化和发展。2、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含义(1)运动:最高层次的概念,与事物的存在不可分,是物质存在的形式。(2)变化:属中性词,主要指具体事物性质、状态的变化。(3)发展:发展概念的含义是确定的,主要是指事物上升、前进或好的质变。3、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性(p.65)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取代)旧事物的过程。(1)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有了新陈代谢才有变化发展。(2)新旧事物的概念和含义(p.65)(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A、不能单纯从时间上判断B、不能只看新奇和时髦C、不能只看是否完善和强大D、应看本质、看发展趋势在社会领域内看是否符合广大人民利益。4、新事物的优势和发展的曲折性(1)新事物发展的优势(p.66)新事物不可战胜的优势。有三点。(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凡新事物都是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也都是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所以,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各种困难。新事物都是从曲折中前进和完善的。四、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这是集中讲唯物辩证法与近代形而上学在对待事物的状态、事物发展趋势上的对立与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发展是永恒的,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近代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和“外因论”的观点看待事物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二者的分歧对立集中在三个方面。1、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p.66)(1)唯物辩证法观点(2)形而上学观点2、发展变化与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p.67)(1)唯物辩证法观点(注意发展概念)(2)形而上学观点3、事物发展变化“动因”上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主张“内因论”和“两点论”(2)形而上学是“外因论”和“一点论”4、辩证法诸内容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唯物辩证法具有丰富的内容,而这些不同的内容在其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换句话说,它们各自承担的任务和要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根本原因。其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p.68)(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和过程问题。(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问题。(4)五对范畴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三大规律”的补充和展开。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的内容讲的是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小序言,第二、三节的内容逐步展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因”问题。注意矛盾概念的理解和使用1、辩证矛盾不同于形式逻辑矛盾(1)形式逻辑矛盾(P.68)思维混乱,自相矛盾。应当排除。(2)辩证矛盾:辩证矛盾,就是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矛盾都体现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这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相反相成。(1)矛盾同一性及其含义(P.6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双方的联系)B、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P.68包含渗透)C、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2)矛盾斗争性及其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导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A、斗争性的多样性差异、区别、不同等都体现斗争性。B、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斗争性(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属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A、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B、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久的(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P.70)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前提“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不是冤家不聚头”B、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有了相互吸引、相互一致才能体现斗争性。(5)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关系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B、在同一中把握对立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1)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体现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补有利发展C、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基本趋势(2)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体现A、斗争性促使事物的量变量变为质变作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斗争性是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3)不能主观对待同一性斗争性矛盾本身就存在同一性斗争性,不能人为地偏爱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二者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才能促使事物发展。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还必须进一步搞清楚在具体事物发展中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及其作用。(1)内外因的概念A、内因(p.72)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B、外因(p.72)外因是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A、内因是根据(根本)B、外因是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联系学生自身成长实践。联系“扶贫”实践。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面改革B、对外开放,互惠互利,取人之长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的,矛盾即是事物,但每种事物、每种过程、每种阶段,矛盾又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及其含义(P.72-73)两句话:一切过程中都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的始终。A、矛盾无处不在,从空间上看,处处事事有矛盾。B、矛盾无时不有,从时间上看,时时有矛盾。(2)矛盾普遍性的启示(意义)A、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B、分析矛盾C、坚持矛盾分析法D、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任何矛盾都具有普遍性,也都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关于矛盾的特殊性主要从三方面分析: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P.73)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又体现不同的事物。如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B、矛盾阶段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不同过程不同阶段也有特殊性。就是说,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也呈现出特殊性来。C、矛盾地位的特殊性(P.73)这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有两种情形:其一,主次矛盾的不平衡性。抓主要的,不忽略次要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其二,主次矛盾方面的不平衡性。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其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也不同。因此分为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方面。它们的关系也和主次矛盾关系一样。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次矛盾及主次矛盾方面。社会需要生产力水平(4)主次矛盾的关系(P.73)A、相互影响B、相互作用C、相互转化(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意义(P.73-74)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观点B、邓小平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两个文明”一起抓。建设好“三个文明”。(6)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P.75)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B、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P.75)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具体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不能互相替代(2)二者相互联结不能割断联系(3)二者相互转化视场合而定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意义(P.75-76)(1)理论意义(2)方法论意义(3)实践意义二、质量互变规律(p.75)质量互变规律理论研究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