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B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B卷)2004——2005年第二学期答题纸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分析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哲学道理。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2.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123456789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B.C.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2.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D.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C.既肯定又否定D.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宿命论的历史观B.唯物主义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话表明慧能和尚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主张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C.D.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1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E.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2.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E.3.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3E.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AB.C.它对物质生产有主导和超前作用D.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E.它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基本内容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D.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的矛盾E.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的矛盾6.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上,下列说法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批判和继承的统一B.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D.全盘继承和吸收E.同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彻底决裂7.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E.8.下列正确反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有A.“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你就得为社会创造价值”B.“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是索取”C.“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D.E.“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9.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D.“绝对精神”决定历史发展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C.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E.11.意识是A.B.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绝对观念的产物E.神的启示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D.物质和运动E.13.“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B.C.劳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D.劳动是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E.劳动是人类的意识活动14.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了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A.认识来源于巨人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D.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E.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源15.社会进步的内容包括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思想道德水平提高E.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B卷)2004——2005年第二学期答题纸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个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也起促进作用。认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就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观点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是相对立的。共创论不是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而是把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看作是两个孤立、相互平等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2)该命题歪曲了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他们的历史作用等同,这就贬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鼓噪的是“英雄创造历史2.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分析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哲学道理。该命题错误。因为:(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1D2D3A4A5A6D7D8C9C10A1ABCDE2ABCDE3ABCDE4ABC5ABC6ABC7ABDE8ABDE9ABDE10ABDE11BC12BC13BC14BC15ABCDE16171819205(2)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1分)(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类提出和解答新的认识课题;不断给人类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为人们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8(3)1分)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2分)(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自觉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具体表现在: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千方百计促进自己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完善,又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③从服务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已经腐朽没落,不能满足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便与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的矛盾,6分)(3)上层建筑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2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2分)(2)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8分)(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6(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2分)(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3分)2.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气2分)(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①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场所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来源。②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发展速度有重大影响,从而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8分)(3)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还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把地理环境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2分)(4)上述原理对于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指导意义。①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做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②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自然资源、天然财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统一、长远的规划,保障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祸及后人。(3分)7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B.C.D.2.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C.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