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学习目的与要求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一章,要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重点、难点1.哲学基本问题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5.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新事物和旧事物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11.量变和质变12.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3.原因和结果14.必然性和偶然性15.可能性和现实性16.内容和形式17.本质和现象1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9.实践的特点和基本形式20.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还有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在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是辩证地还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无论对唯物主义还是对唯心主义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尽管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这些观点是反科学,是根本错误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探究世界的本原,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带有直观的、自发猜测的性质,难以解释世界的本质一元和世界的物质形态多种多样的关系。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此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列宁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就同把物质说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辩证法,用个别代替一般,将特殊等同于普遍,不能合理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个性中找到了共性,把握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因为事物只有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才可能存在一个个有差别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第一,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们用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数据测量它的体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客观的人;主体所使用的工具是客观的物质的工具;实践作用的对象是可感知的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人的意识参与,但却是意识指导下的现实的客观过程;实践的结果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效果。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它们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