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教学内容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2、真理与价值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四)思考题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4、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真理的客观性并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7、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1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二、教学要点及板书提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主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中的农民、工人做工中的工人。〔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社会人的含义,2不是自然人;现实中的人都是社会人:两口子、两娘母、两爷子〕。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个部分。〔1〕客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的地。〔2〕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一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例解-陆地、海洋、山川河流等等〕。二是它包括自然客体〔并非所有自然界都是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例解-如太阳、土星〕、社会客体〔例解-国家、政党〕和精神客体〔例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部分。3、中介:〔1〕含义: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例解-生产工具;机器设备。〔2〕构成: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的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例解-挖掘机、轿车、望远镜等等;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例解-电脑、助听器;三是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它包括物质中介〔生产工具〕、观念中介〔科学理论〕和语言中介〔汉语、英语〕三种。4、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认识主体对于客体的实践把握关系;例解-木匠做桌子;主体客体化,即主体的意志在客体上体现出来,客体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主体的意志而改变;例解-做方桌,园桌等等。〔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双重关系,即认识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把握关系;例解-木匠用泡桐树做桌子,不久,桌子坏了,泡桐树不结实;客体主体化,即客体的本质和属性不断为主体所认识和把握,进入主体头脑之中;例解-吃一堑、长一智。〔3〕价值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例解-木匠做桌子,满足人们需要;人们种果树吃水果。〔4〕审美关系:它往往是超功利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活动的成果感性直观地显示出人类战胜各种困难的创造性、智慧、力量和才能,成为人的自由的感性现实的确证和肯定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种精神的愉快,这就是本质意义上的美感;例解-超越极限;各种挑战。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5、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例解: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承包土地种蘑菇〕〔1〕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2〕实践活动:〔3〕反馈和调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例解-科学实验的绕月飞行为认识月球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图形分析;例解-测量张三的身高;实践中意识到知识的不足――认识深入和发展,书到用时方知少〕。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促进实践发展〔例解:伽利略的科学实验促进了实践的发展〕。2、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亚里士多德的断言-物体的下落〕。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例解-苹果是红的〕,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一是主观唯心主义-孔子的生而知之;二是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2、不可知论――可知论〔包括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包括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讲解:一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例解-孔子的生而知之;二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认为认识的产生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抹杀了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例解-机械反映,照镜子一样;〕。(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例解:科学家的实验――照镜子〕。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它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2〕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2〕它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运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讲解〕;〔3〕认识的两个特点:一是反映具有摹写性〔例解-考试中答题,总是力求与书上一致;画苹果力求与苹果一样〕;二是反映具有创造性〔考试中答题的编造一样〕。〔4〕反映具有创造性,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是否拥有思维;例解大猩猩灭火;打结记事〕,它决定了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1〕含义:是人们在实践中〔前提〕通过感觉器官〔中介〕所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定位〕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地位〕〔例解-看见一个苹果:红色、圆圆的、清香的〕。〔2〕形式:感觉〔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结合上例分析〕、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结合上例分析〕和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睡觉前回想今天吃的苹果〕。〔例解:看电影-地道战〕〔3〕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结合上例分析〕2、理性认识〔1〕含义: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途径、方法〕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定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地位〕。〔例解:商品〕〔2〕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例解-水果;商4品〕、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例解-汽车是商品〕和推理〔是由已知符合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反映形式;例解-地租不是商品〕。〔3〕特点:间接性、抽象性〔结合上例分析〕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一是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来看,人们通过实践――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例解,锯子的发明;二是从认识的产生来看,人们――实践――感性材料――分析加工――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一是这是由认识的任务决定的:其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二是由改造世界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例解-国王的重赏;三是理性认识又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例解-商品现象――商品概念――分析是否是商品。〔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如这花是红的〕、相互包含:一是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它要用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结合上例分析;二是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它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用语言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例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三是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4〕感性认识〔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图形分析〕。〔5〕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一是这是前提〔基础〕条件;二是例解-写文章要查资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理性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是这是关键,例解-材料分析题;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内容;三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讲解。〔3〕方法论:既要重视理性因素的作用〔元素周期表的预测作用〕,也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它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关键时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用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例解-直觉的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一是认识活动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即第一次飞跃〕和改造世界〔在实践中实现思想,即第二次飞跃;图形分析〕,形成理性认识的目的,就是要完成第二次飞跃,改造世界,例解――万有引力规律与抽水机;价值规律与经济发展;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性认识要得到检验,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例解-分析唯物论的基本原理。〔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理论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前提条件;例解-减法的不同方法〕;〔2〕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理论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根本途径;例解-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4〕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实践主体〕所掌握〔这是必要条件;讲解;例解-马克思主义〕;〔5〕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例解-理科中的实验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5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结合上例分析〕。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当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认识就完成了;但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认识运动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a〕历史的〔b〕统一”〔讲解;例解〕〔1〕具体的统一,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例解-分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2〕历史的统一,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例解-对新中国的认识。〔3〕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决定了主观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结论: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的原理是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1〕从群众中来〔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例解〕,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工作,化为群众的行动;理性认识――实践;例解〕,这样,不断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