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相应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闵采尔的“千载太平之国”。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不平等的弊端,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世界。他们主张财产公有,消灭商品和货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人人劳动,共同分配,显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他们从启蒙思想家那里接受了理性论的思想武器和自由、平等的口号,论证了消灭私有制度和建立公有制的必要性。他们主要以法律条文形式表达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提出了规定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法和各种具体的法律。其重要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思想史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三大空想家的历史观都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第二,三大空想家把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社会矛盾的弊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第三,三大空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有不少科学的因素。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2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集中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分析了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积极的思想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说明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摆脱历史唯心主义,使它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论证。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第一次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伟大革命已经开始。第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实践的党纲,它表明无产阶级有了明确的阶级意志和系统的理论武器,并在理论指导下自觉、有组织、有远大目标地开展斗争。第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和规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共产党宣言》引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它问世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1)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显露(3)现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铺垫了一大理论基石(2)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起点3、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关于无产阶级如何通过革命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进行过反复的探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论断。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与和平过度3暴力革命是对反革命的暴力镇压的反抗。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往往结合着和平的手段同时进行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列宁都曾经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可能以和平方式实现。但是,这是“革命史上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4、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同一历史时期)发生.(2)列宁的少数或一国先发生论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又作出了数国或一国首先胜利的论断。依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3)对两种观点分析评论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单纯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涵着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5、列宁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巩固苏维埃政权,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初步计划的时期。十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和途径,进行了“直接过渡”实践。“直接过渡”是指不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绕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通达社会主义社会。1918年夏天——1921年初: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下半年,帝国主义纠合14国对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国内战争。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困难条件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采取的应急措施,它最大限度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粉碎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行政命令方式完成经济任务,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群众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内战争接近尾声,影响日益显露。41921年3月—1924年新经济政策时期背景: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第10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一,实行粮食税制度,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农民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品;第二,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第三,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对职工实行物质奖励;第四,试行租让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由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工农关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6、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5)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6)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7)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7、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8、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最终确立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经济特点: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5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集中统一指令性计划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单一按劳分配方式。政治特点: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9、对苏联模式的评价第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历史功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第三,存在弊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10、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亚洲六国:中国、越南、北朝鲜、蒙古、老挝、柬埔寨。拉美一国:古巴11、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逐步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统治基础,赋予当代世界发展以新的内容。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二战后,100多个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时代的旗帜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今后长时间内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12、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面对历史的试卷,我们的回答是:分析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经验,历史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6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和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和生命力。1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列宁阶级本质: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作用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实现。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只有把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稳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造成国家内的多数统治,才能造就牢固的政权根基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担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