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总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学说。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从广义上说,(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业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反抗工人运动,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几次工人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当时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2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1)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1)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20世纪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3的观点的根本特点。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时间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基本内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同一性的两方面含义、同一性的作用、斗争性的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矛盾的特殊性3种情形、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见下第6点)(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见下第6点)详细请见书本P43——P47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1)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3)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过度,一事物便转化为他物。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5)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批判继承。8)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1)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2)意识的能动性:即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题的选择性。3)规律: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5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世界。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