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关系1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联系和发展的环节)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12、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受到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最主要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16.度是()A.一种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质)B.能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量)C.事物的性质变化D.事物保持质和量的限度1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18.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22、时间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一维性(一去不返)C.三维性(空间)D.不可分割性2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2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C.人类特有的思想D.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5、“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6.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主义B.二元论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7.青藏铁路将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难度系数最大,冻土层较多,地质结构复杂,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在铁路建设面临的高原缺氧、冻土、环保三大难题已基本解决。这体现了()。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是无所不能的2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2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30、唯物主义是指()A、物质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B、精神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C、思维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D、社会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31、唯心主义是指()A、物质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B、精神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C、存在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D、社会是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康德的哲学3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3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36.“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3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3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40.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念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2.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单项选择题答案CACCDBBCDDACDDBDBDBDABBDDACADABADDDBDCBADB二、判断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世界统一性在于存在(物质)。〔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辩证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答案要点〕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否定了相对静止。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对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物质条件。7、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对的,是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联系的看问题,而不能孤立的看问题。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CBDACBACBBCCB二、辨析题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认为真理是多元的。此观点错误,在一件事情上真理只有一个,因而是一元的。5、真理有阶级性此观点错误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