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本节逻辑结构]本节主要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涉及以下问题:1.认识的结构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是二者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其次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关系)。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标准。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本质上存在着“由物到感觉和思想”和“由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还存在着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4.认识是一个有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本节的逻辑主线是从在实践的基础上界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开始,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然后揭示是否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是区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机械直观认识论的关键,最终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层层深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论之首要的观点。[本节重要知识点]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认识的本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6.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10.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1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5.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1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_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1.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22.“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24·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2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7.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以识j2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3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3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二、多项选择题1.认识主体的属性有()。A.生物性B.意识性c.社会性D.实践性2.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多样性D.动态性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5.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B.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lO.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16.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先验论的观点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7.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B.地理环境相联系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1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1.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以识2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