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一二章选择题(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D)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C)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2、时间和空间(D)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C)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C)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34、“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B)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C)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D)A、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牛顿力学理论D、相对论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B)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A)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B)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D)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B)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62、否定之否定规律(A)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B)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