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答题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②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③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④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范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同旧唯物主义区分开来。○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关于意识起源与本质的基本思想意识的起源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且反作用于物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作用,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或:为什么社会生活是实践的?):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区别:1、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联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2、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统一、具体的同一,是受斗争性制约的同一。3、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矛盾双方没有任何联系,就无法斗争,斗争性也受同一性所制约。(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区别: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即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联系: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4、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相统一的方法论,反对“一点论”和“两点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特别注意这一点)区别:1、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特点: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联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只看重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就会犯经验主义;如果只看重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就会犯教条主义。(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原因: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区别: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相对性、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联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都是对客体的正确反映,都是客观真理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3、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二)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即只有主体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称得上真理性的认识。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三)价值四个方面的特性: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四)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要以社会存在等为物质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则反之。(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现代生产中,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都是科技的物化。2、劳动对象的新的发现和创造,是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3、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长以及体力和智力的强化,离不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