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2科学的抽象法3.数学和统计方法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思考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一)定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2.它是封闭型经济3.它是保守性经济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二、商品经济(一)定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三、市场经济(一)定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阶段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基础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资源配制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企业产权商品化4.宏观经济间接化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关系平等化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两个因素1、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两因素:①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二、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劳动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二)抽象劳动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三、商品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决定1、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2、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二)价值量变化规律1、劳动生产率○a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b表示方法:1、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2、决定因素:劳动客观条件劳动主观条件劳动自然条件3、价值量变化规律: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四、新的技术革命与商品价值决定1、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进行价值转移,并不能创造新价值。2、知识、信息是否创造价值??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3、新科技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社会结合的因素,这些不同因素与价值形成有不同的关系。五、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1、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2、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3、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矛盾解决:交换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节货币(一)价值形式演变与货币的起源1、价值形式演变:1、简单的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二)货币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职能A、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观念货币数量上比较)*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C、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上货币过多是现象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作用和后果: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E、世界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2、五种职能的关系: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3、货币流通规律○1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2决定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2)商品的价格水平P(3)货币流通速度V○3公式:○4关系:(1)M与PQ成正比;(2)M与V成反比调整公式: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M=—————————————————————————V4、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A、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C、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D、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第五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a、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B、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三)价值规律的作用1、一般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2、资本主义作用特点:a造成社会财富浪费;b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c两极分化。3、社会主义作用特点:a不是唯一的调节者;b自觉利用。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实质得到了充分反映。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B、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2、劳动力成为商品: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必须有劳动力所有权。B、劳动者没有生活及生产资料。C、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出A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3、资本的主要特征: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一种运动;c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划分标准: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B内容:C意义: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5、剩余价值率:a定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b表示方法:(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