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相减法求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论重建及推广李光辉,王光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00387)电子邮箱:535919767@qq.com,电话:13602143107对于一般数列的求和,主要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有时也转化为已知求和公式的其它数列,对于非等差、非等比的数列求和,常用的方法有错位相减、裂项相消、倒序相加、拆项分组及构造数列等方法。本文主要探讨错位相减法在高中数列求和中的应用。1错位相减法在教科书中的引入将数列}{na的前n项和nnaaaS21的两边同时乘以非零常数q,变为qaqaqaqSnn21,然后将两式相减消去若干项而求和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这是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1]这种方法有很强的技巧性,教材中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只是一带而过,从阐述问题到给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总共不过十余行。且不论教师怎么处理这一问题,单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学生如果不仔细钻研这个问题的话,在这一部分都会遇到认知上的困难。问题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可能会问问为什么,多数学生可能就得过且过了,“反正都是书本上的,记住就行了”。有了这种心理,就很难从本质上把握数列这一个重要的知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本上的证明过程:一般的,对于等比数列,,,,,naaaa321,它的前n项和是nnaaaaS321。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112111nnqaqaqaaS。①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q乘①的两边,可得nnnqaqaqaqaqS111211。②①,②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项,得nnqaaSq11)1(。当1q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1(1)1(1qqqaSnn。上述证明的关键步骤在于能否得到②式,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学生,让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公比q。这样处理虽然便于教学的进行,但是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没有说服力的,显得很突兀,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多疑问。为什么要乘以一个数而不是减去一个数呢?为什么要乘以公比q而不是除以1a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学生在1以后的数列学习中很可能就会失去兴趣,进而造成一些列不良的后果。2错位相减法的方法论重建上述证明过程,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为整体代入消去的方法。从①式到②式,形式上仅相差一个q,但是在意识层次上却是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如果能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入手进行讲解,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郑毓信[2]在《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指出:“数学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应当通过“相关教学内容的‘方法论重建’(或者说,‘再创造’)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对于错位相减法的引入,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方法论重建”呢?刚刚已经指出,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错位相减法实质上是一种整体代入消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方法论的重建。在讲解错位相减法之前,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解方程时用到的方法。我们说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分别可以类比一次函数和指数函数。研究函数的一些性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借助方程的工具,那么在研究数列的前n项和时,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要解这样一个方程:112111nnqaqaqaaS,在这个方程中,我们把nS看成是n的函数,,,qa1看作常数,要解出nS,我们要想办法把不含n的项消掉或者用n表示。这时,学生的一个想法就是把前1n项看成整体,用1nS来代替,得到11111212111)(nnnnnqaSqaqaqaqaaS。③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要解nS,nS还没解出来,又多了一个1nS,显然不利于我们解出nS。这时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把前1n项看成整体不行,那我们把后1n项看成整体行不行呢?让学生动手验证,得到)(11212111nnnqaqaqaqaaS,④将④式右侧括号中的项提取公因式q,得到112121111)(nnnqSaqaqaqaaqaS,⑤此时,让学生对比③式和⑤式,等式左边都是nS,等式右边是关于1nS的一个式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式子解出1nS,)1()1(1111111111111nnnnnnnnqaqSqaaqSSqSaqaS当时,1qqqaSnn1)1(111。2通过上面这个式子,我们好像在无意之中把1nS求了出来,nS却没有求出来。这时候学生会有疑惑,教师需要继续引导学生。虽然我们没有把nS求出来,但是求它的方法已经有了,如果我们把上面求解过程中的nS都换成1nS,那么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就是nS了吗?另外还可以告诉学生,在这里得到1nS和nS是等价的,让学生对于数列下标有更清楚的认识。到这里,我们已经求出了nS,如果针对解题来说,到这里结束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作为教师来说,在这里结束,却犹如在授学生以渔的过程中,只教会了学生钓鱼,还没有教会学生撒网打鱼。到这里之后,教师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我们求解nS的过程。在求解nS时,我们先求出来的是1nS,而在求1nS时,得到⑤式又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将④式右侧括号中的项提取公因式q得到⑤式,如果我们逆向思维,反过来考虑,将④式两边同时乘以公比q呢?一句话点到要害,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动手验证,得到nnnnqaqaqaqaqaqS11121211,⑥将①式中11211nqaqaqa作为整体代入⑥式,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到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到这里,就与教材衔接起来了。这样处理,既可以打消学生关于①式两边为什么乘以q的疑虑,又为错位相减法打好了基础,同时还揭示了错位相减法的实质就是整体代入消去法。当然,处理上面问题的方法肯定不止一种,例如,在处理①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把1a提取公因式,得到)1(121nnqqqaS,⑦在⑦式中,1a是常数,要解nS,只要求出括号中的式子之和就行。这时,我们不妨构造首项为1,公比为q的新数列}{nb,令121nnqqqT,问题转化为求nT,接下来处理的方法跟上面一样,解得qqTnn11。3错位相减法的推广其实,教材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一类数列的求和问题的特例,我们可以推广到更为一般性的求和问题:一个非零等差数列与一个公比不是1的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新数列的求和。我们称这类数列为差比数列。下面我们先来推广这类问题的求和。已知:数列}{na、}{nb分别为等差和等比数列,其首项分别为a、b,公差为d,公比为)1(qq,,nnnbac,则数列}{nc即为差比数列,记其前n项和为nS,则3,132332211])1([)3()2()(nnnnbqdnabqdabqdabqdaabbabababaS观察上式的第二行,如果将其展开,我们可以得到L])1(32[)1(])1(32[)(132132132132nnnnnqnqqqdbqqqqabdbqndbqdbqdbqabqabqabqabqabS上式第一个括号内各项之和我们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前文的nT),如果能把后面中括号内各项之和求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令132)1(32nnqnqqqQ,⑧考虑用前文所述整体代入消去法,将⑧两端同时乘以q,得到nnnqnqnqqqQ)1()2(2132,⑨将⑨式整理,代入⑧式,得到nnnnnnnqnqQTqnqnqqqqqqQ)1()1()1(])2(2[][132132qqnqqqQnnn1)1()1(2,⑩∴nnndbQabTSqbqdnaabqqqdbnn1])1([)1(2(*)(*)式即为差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从(*)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分组求和以及整体代换的思想在数列中的广泛应用,错位相减法只是形式上的称呼,整体代换才是本质的特征。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热点透视与个案点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