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1地理上册复习作者:北山林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指:宇宙是空间、时间和天地万物的总称。2、宇宙的特点:①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②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3、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的通称。4、天体的类型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气体、尘埃、人造天体等。5、天体系统是指: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6、天体系统级别和层次:(由高到低)①总星系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地月系;其中与星系同一级别的是河外星系(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7、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最远的为150亿200亿光年8、地球的普遍性:①从结构特征看:类地行星(质量、体积、平均密度)②从运动特征看:与其他行星一样绕轴公转、自转运动9、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①从宇宙环境看: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从自身条件看:具有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天气、水。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太阳是一个炽热气球,主要成分是氢、氦其表面温度为6000K。2、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5、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①光球②色球③日冕6、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其周期为11年;②耀斑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电离层②产生“磁暴”③使气候变化④两极出现极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宇宙探测的发展历程:无人航天器阶段载人航天器阶段2、宇宙探测的意义:①天文意义:A发现了宇宙中新的物质;B实现了对一些天体的直接探测②社会意义:A丰富了宇宙知识;B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宇宙资源的开发利用:①主要类型: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②开发趋势:国际合作4、空间资源的特点:高真空、强辐射、失重。5、宇宙环境保护:①空间垃圾的来源:A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B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航天器碎片;C宇航员扔出飞船窗外的垃圾②危害:A撞坏正在工作的航天器;B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③措施:A限制排放;B实施回收;C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21、地轴是指:地球的自转轴,通过地心,垂直于赤道面,连接地球南北两极。2、经线与经度:①经线形状:半圆,两条相对经线组成经线圈,且平分地球。②经线长度:所有经线等长;③方向:指示南、北方向④各经线关系: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极点;任意两条经线的距离,在赤道最大,每相差1○,距离为111KM;经度向两极递减;⑤经度是指:某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⑥经度划分:划分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180O,越向东经度越大,越向西经度越大,东西经线在180O经线处汇合,这条经线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3、纬线与纬度:①纬线形状: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圆。②纬线长度: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③指示方向:东西方向④各纬度关系:所有纬线相互平行,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只有赤道平分南北半球,纬度每相差1○,距离相差111KM。⑤纬度是指:一个地点的纬度就是这个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⑥经度划分: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各90度,愈向南、北,纬度愈高;低纬为0----30度,中纬为30-----60度,高纬为60-----90度。⑦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OW------160OE4、地球自转:①概念:地球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②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③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顺时针,南极上空看逆时针④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天。⑤速度:角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极点为0,其他处处相等,均为150/小时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出为0。5、地球公转:①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②轨道:是地球的公转路线,形状为椭圆形,位置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③方向:自西向东④周期: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时间为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⑤速度:角速度为1度/天;线速度平均为30千米/秒,近日点为30.7千米/秒,远日点为29.3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6、公转与自转的关系:①赤道平面是指:地球的自转平面②黄道平面是指:地球的公转平面③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④“一轴二面三角”是指:“一轴”指地轴、“二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指黄赤交角、黄轴交角、赤轴交角。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3纬度:23.50N时间:6.227、太阳回归运动:纬度:00时间:9.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纬度:23.5OS时间12.22:纬度:OO时间:3.21分析下图(时间、纬度、昼夜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极昼与极夜变化规律、等)23○26′NO○23○26′SA:6.2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大夜最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A~B:6.22—9.23、夏至—秋分、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大于夜。B:9.23、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B~C:9.23—12.22、秋分—冬至、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小于夜、C:12.22、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小夜最大、北极圈内出现极夜C~D:12.22—3.21、冬至—春分、直射点北移、昼变大夜变小、昼小于夜D:3.21、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D~E:3.21—6.22、春分—夏至、直射点北移、昼变大夜变小、昼大于夜E:6.2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大夜最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E~F:6.22—9.23、夏至—秋分、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大于夜。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①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②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③表示: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等于900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昼夜更替的意义:使地表温度变化不至于过分剧烈,保证地球生命的生存发展2、地方时:①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差异的时刻。②时区: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划分时间的方法。③时区的划分:国际上规定,每隔15度划为一个时区,西经7.5度至东经7.5度为中时区,又叫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中国在东八区,印度在东5.5区、朝鲜为东九区。④区时:理论上的标准时,即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⑤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ABCDEFGHI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4⑥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某些地区并不于这条经线重合。⑦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日界线(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东十二区为一天的起点,西十二区为一天的终点。⑧从东十二区向东跨越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加上一天。⑨同一经度,地方时相等;同一纬度,太阳高度相等。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偏移:①偏移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②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③影响:河流左右岸的冲刷、淤积不同;使风向发生偏转4、太阳直射点:①概念: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②移动周期:一个回归年③移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5、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随纬度变化规律: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②夏至: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③冬至: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④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①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②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最小③南回归线以南: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④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每年太阳直射两次。6、昼夜长短变化:春分:3.21、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3.21—6.22、春分—夏至、直射点北移、昼变大夜变小、昼大于夜夏至:6.22、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大夜最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6.22—9.23、夏至—秋分、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大于夜。秋分:9.23、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9.23—12.22、秋分—冬至、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小于夜、冬至:12.22、冬至、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小夜最大、北极圈内出现极夜7、四季和五带:①四季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以“二分二至”为终点,与天文四季吻合;西方以“二分二至”为起点,以“四立”为终点。通用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意义:使气候与季节相符,有利于生产。②五带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热带:南纬23.5度——北纬23.5度温带:南纬23.5度——南纬66.5度、北纬23.5度——北纬66.5度寒带:南纬66.5度——南纬90度、北纬66.5度——北纬90度。意义: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5③五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变大,热带、寒带变小。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有:氮,作用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作用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二氧化碳,作用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使生物免受伤害3、水汽作用是: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4、固体杂质的作用:作为凝结核,促使水汽凝结5、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会导致大气成分、含量的变化。6、大气的垂直分层:ⅰ高层大气,高度: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特点:①气压低,密度小②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与人类的关系: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波信号有重要作用ⅱ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50—55千米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与人类的关系:①有利于高空飞行②臭氧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ⅲ对流层,高度:地面——12千米左右特点:①对流运动显著②气温随高度而增加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被称为“人类之家”大气的热力状况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三种形式。①吸收:具有选择性特点,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②反射:无选择性特点,云、颗粒较大尘埃反射太阳辐射。当太阳高度低的时候,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长,被光被反射多,反则反之。③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特点,其作用的是散射太阳辐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②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保持热量③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④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⑥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6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表平均气温提高到15OC。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下午2点左右,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大约需要2个小时4、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①:减少气温日较差②:形成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5、全球热量平衡: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热量的收入量与支出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使全球平均气温较比较稳定。6、人类活动的影响:a)现象:Ⅰ毁林,Ⅱ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b)结果: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全球变暖c)危害:Ⅰ引起生态变化,Ⅱ影响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