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长宁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抽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9分)李白是浪漫诗人吗(节选)①随着欧美浪漫文学和文学批评引入中国,我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传统的文学,是浪漫文学的具体文学经验,是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分析视角,都对我们多有启发,是对理解李白这样的诗人,这样的启发尤其值得重视。但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经验和批评传统,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批评在李白研究上的局限性,也是需要看到的。②欧美的浪漫文学,强调突破传统与常规的束缚,而李白对待传统的文学规范,却表现出相当尊重的态度。例如,李白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在20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解读中,李白喜欢做乐府诗被视为艺术上打破声律束缚、追求解放的标志。但更为深入的研究,则揭示出李白的乐府创作,体现了复古和创新的复杂关系。因此,李白绝不是在简单否定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性,其继承与创造水乳交融的艺术特色,与浪漫文学的文学经验有所差异,因此,浪漫主义批评对突破常规的强调,对于理解李白艺术就有不尽妥帖之处。20世纪的某些受浪漫主义批评影响的李白研究,过多地强调李白突破艺术规范,甚至认为他完全忽视规范,这样的认识都需要认真反思。③“天真”、“豪放”是古代诗论家评价李白最常用的术语,也代表了李白诗歌艺术最突出的两个特色。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浪漫文学的特征颇多近似,如充溢的激情、不羁的想象,都体现了精神追求自由的奔放力量,运用浪漫主义的批评视角,这些特征会得到相当恰切的阐释,但是,李白诗歌“天真”的一面,情况则比较复杂。④“天真”是与虚饰、矫情相对,李白的“天真”植根于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精神,这与浪漫文学通过对大自然的沉思来表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差别:欧美的浪漫文学,注重表现“自然”,而他们所推重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大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表现,就其本质来讲,是自我的精神创造力的投射。⑤中国传统文学所表现的“自然”,则是指世界的本然与人之本性,表现自然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展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而是体会世界与人本然的存在状态,人在追求自然过程中体会到的精神自由,并不建立在自我高扬基础上,而是体现为对世界与人之本然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李白的“天真”正是建立在这种独特的“自然”观念之上。⑥浪漫主义诗人喜欢通过描绘大自然来反抗城市文明的束缚,李白在诗歌选材上并没有明显的偏向,他向往理想境界,但并不刻意乖张,他最善于就人之常情开掘奇崛宏伟、一往情深的诗境。例如《静夜思》,其所抒之情不过是寻常的游子思乡,其所写之景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普通片段,但在他的笔下,游子低头沉吟思乡的一刹那,恰恰是摒除了一切繁杂而无比专情的时刻,这是一个理想而纯净的时刻,它生灭于日常人生的起伏之中,却体现了对人生的纯化与提升。这就是李白追求理想境界而又不离日常人生的独特所在。李白的诗歌表达了种种人生愿望、人生体验,他不回避自己的功名富贵之思,也不回避自己的日常人情,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⑦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解李白上的枘凿之处,需要特别留意,一切简单照搬外来批评视角的做法,都并不可取,但从文学交流的开阔格局来看,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这些枘凿而对外来影响抱彻底拒斥的态度,因为即使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积极地启发我们深入认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在经历了20世纪中外文学的巨大碰撞之后,任何要彻底回到中国传统的做法都实际上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开放的格局里,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第2页其被深化的可能,实际上要远大于被削弱的可能。(《文学遗产》2008年3期)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无论还反而B.不仅而且特别C.不仅而且反而D.无论还特别2.根据上下文,请你推断第⑦段画线词语“枘凿”的意思是:(2分)3.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批评在李白研究上的局限性,它们分别是:(4分)(1)(2)(3)诗歌选材4.欧美浪漫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所表现的“自然”以及表现“自然”的目的有何不同?(4分)表现的“自然”表现“自然”的目的欧美中国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本文否定了20世纪以来运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来研究李白。B.李白喜欢做乐府诗是其艺术上打破声律束缚、追求解放的标志。C.《静夜思》这一例子论述了李白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D.外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在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方面弊大于利,所以不能简单照搬。6.文章认为,“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浪漫文学的特征颇多近似”,请结合文意,以李白的诗句为例,简要分析其诗歌的“豪放”的浪漫特征。(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春晖的一月朱自清①三月二日,我到春晖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春晖中学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站,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②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骚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板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地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阑干,那变形的卍纹的阑干;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阑干哩。我在桥上逗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第3页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③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地流着。过了一座水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地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④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得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晖待了十五日,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从前我到别处①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而在这里,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得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⑤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学生的修养上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但乡村生活的修养,并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我们可以举行旅行,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修养,虽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诱惑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转易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炼定力,反早早地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⑥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许有人说,赞美多而劝勉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故。1924年4月12日夜作【注】①朱自清此前先后在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等城市教书。7.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我们在高中阶段学过他的散文。(1分)8.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2分)9.本文重点是写春晖,但第②段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走向春晖途中的风景,这里的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10.朱自清先生对叠词的运用可谓娴熟,请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叠词运用的妙处。(3分)11.作者说春晖给了他三件“礼物”,对这三件“礼物”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这三件“礼物”实际上涵盖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第4页B.第一件“礼物”是从自然的角度而言的,后两件“礼物”是从人文的角度来写的。C.写第二件“礼物”时运用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同事、学生的关系都很亲密融洽。D.写第三件“礼物”时,作者还运用了议论。第⑤段提及的“旅行”应该是到城市而非乡村。E.写这三件“礼物”时,作者都联系到了自己曾经的城市生活。F.作者只写了三件“礼物”,是因为作者到春晖才一个多月,观察时期太短。12.文章题目是“春晖的一月”,但作者写“第一天”就用了大半的篇幅。这样安排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韩愈《师说》)(2),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3),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4)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5)万里赴戎机,。(北朝民歌《木兰辞》)(6),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7)言者无罪,。(《诗经·大序》)(8)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乔吉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14.元曲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使用一些衬字,请从本曲中摘录一处:(1分)15.对本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笙歌”、“罗绮香”表明当年的福王府如今变成了别人娱乐游玩的地方。B.“乱云老树夕阳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本曲其它地方写景时只写零星的事物不同。C.“燕休寻王谢家”一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本曲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但并没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16.简要赏析本曲对比手法的妙用。(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第5页叶燮,字星期,浙江嘉兴人。幼颖悟,年四岁,授以楚辞,即能成诵。及长,工文,喜吟咏。康熙九年成进士,十四年选江苏宝应县知县,旋.罢归,游遍四方。始,燮之官宝应也,适三逆煽乱,军事旁午①,地当南北往来之冲,接应靡.暇日。县境滨临运河,东西延袤二百里,时虞溃决。又值岁榖不登.,民乏食。燮极意经画,境赖以安。以伉直不附上官意,用细故②落职。而嘉定知县陆陇其亦同时登白简③,燮闻之,不以去官为忧,以与陇其同劾为幸也。于是纵游泰岱、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