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能区别矿物、岩石和矿产的概念;熟悉常见的矿物和岩石。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以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不断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岩石与矿物、矿物与矿产的关系;2.岩石的分类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的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教学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理清矿物、岩石、矿产(矿石)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利用矿物、岩石标本让学生来熟悉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运用图示法、综合分析法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运用“三板”教学法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矿物、岩石标本、板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从第一单元开始,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分别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但是,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地球表面,所以说,陆地和海洋是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而陆地则是人类的家园。[讲授新课]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板书)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板书)一、矿物和岩石(板书)(导学)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理解矿物、岩石、矿产、矿石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化学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矿物,矿物又有规律地聚集形成岩石。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矿物“有用”与“没用”只是相对而言。“有用矿物”是指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富集起来达到能够被工业上开采利用,就是矿产;富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教师准备矿物、岩石标本,让学生分组来观察,熟悉常见的几种矿物、岩石,并提出以下要求:1.熟悉哪些是造岩矿物;2.分清三大类岩石;3.花岗岩、大理岩分别是由哪些矿物组成的?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八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谐音“养闺女贴给哪家美”来记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但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通过展示几种矿物的标本解释)。图3.6显示的是沉积岩的岩层分布状况。在不受外力因素的影响下,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呈水平分布,最先形成的在最下面,时间最早,依次愈往上,时间愈晚。“品位”是指矿石中金属或有用成分的单位含量,它是工业上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让学生思考、讨论图3.4、图3.7下面小字中的问题。1.花岗岩和玄武岩虽都属于岩浆岩,但是生成条件是不相同的。花岗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的温度高、压力大,比较坚硬;而玄武岩是火山活动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而成。2.花岗岩属侵入岩,玄武岩属火山岩,后者的物质组成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故气孔较多。(引导、分析)刚才通过对图3.4的分析,知道了岩浆岩的形成原理。那么,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对图3.5的分析可看出,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外力因素(风吹、日晒、雨打、水冲等)的长期作用下,逐渐使大块岩石变成碎石、沙子和泥土,又经流水、风的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沉积的,所以有较好的分层结构。因此,含有化石和具有分层结构是沉积岩的明显特征。(承转)岩浆岩不仅可以变成沉积岩,还有可能变成变质岩。请同学们读图。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如石灰岩在热力作用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质变成板岩。二、地壳物质循环(板书)分布在地壳下层与地幔交界处的岩浆,当发生强大的火山活动会把它喷出地表,经过冷却凝固而形成喷出岩(火山岩);而当火山活动力量较小时,岩浆只能侵入到地壳上部,而不能露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但要发生地壳上升运动时,侵入岩也可以出露地表。同样,喷出岩、侵入岩也可能遇到地壳下沉生成变质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来总结、归纳。[课堂小结]矿物组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岩石的相互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就构成了地表面千姿百态的陆地面貌。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2.区别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及其影响;背斜与向斜在基本形态、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上升岩块和下沉岩块的成因和典型的地貌;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差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不同形态以及在分布上的差异。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的分布、海陆的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关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断层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风化壳和球状风化地貌的成因;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德育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1.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学,交叉使用导学、启发、比较和归纳、综合分析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内容。●教具准备:板图、随手教具。●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讲授新课]3.2陆地变动与地表形态(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板书)1.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板书)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请看录像:(分析、补充)从刚才的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2.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板书)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承转)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地壳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会引起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板书)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山垂直运动——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两种运动是相伴发生的。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承转)地壳怎么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在促使它运动呢?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说的主要观点是:(1)学说观点(板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中,有的几乎全部是海洋,如太平洋板块;有的陆地面积较大,如亚欧板块、美洲板块;有的海洋面积较大,如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块板。(2)理论应用(板书)(学生讨论、回答)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生长边界出现在陆地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如东非大裂谷。同学们再看图,绿色的箭头是相对的,说明两边的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课堂小结]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板书设计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1.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2.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2.板块构造学说(1)学说观点(2)理论应用第2课时[导入新课]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讲授新课]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板书)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承转、过渡)在野外、山区,地质构造有的出露地表直观可见,有的深埋地下不易被发现,那么,我们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教师归纳)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在经济建设中寻找矿藏、地下水以及工交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泉水。研究地质构造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失误。(承转)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面变得高低起伏,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那么,外力作用怎么样呢?四、外力作用与地貌(板书)1.风化壳和风化地貌(板书)(教师)图3.15反映的是岩石的机械(物理)风化状况。图的左面,1表示在白天太阳光的照射下,岩石表层受热使温度升高,而岩石内部却没有多大变化。到了夜晚(2图),表层温度下降,而内部仍保持恒温状态。这样,天长日久,由于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热胀冷缩现象,就会发生崩解破碎。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就形成了风化壳。图3.16显示的就是风化地貌。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板书)(1)流水的侵蚀作用(板书)我国是季风气候,在北方,夏季往往多暴雨。尤其是地面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像黄土高原,地面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