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从历史长时段拓展辛亥革命研究的视野,冯天瑜先生对武昌首义所作的最新研究也给我们以启迪。在新近出版的《辛亥首义史》中,冯先生力主应借鉴“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研究“时段”理论,看到“短时段首义造因于中长时段社会变革”,“必须超越狭隘的政治史观,将视野投射到近代社会转型全貌,从结构、局势、事件的辩证关系探索这一历史事变的生成机制”。这些见解,与章开沅先生“三个一百年”的见解是不谋而合的,均是强调辛亥革命史研究若想求得深入,必须从纵向上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对辛亥革命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突破以往单一的短时段“革命史”框架。复习思路:著名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章开沅先生以“百年锐于千载”(孙中山语)来阐述对辛亥革命百年的反思,强调重视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应当从辛亥前一百年、辛亥以来一百年以及下一个一百年这“上下三百年”的视野来研究和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辛亥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如果我们将这场革命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观照,那么其将中国历史融入了奔腾向前的人类现代化潮流;如果回溯中华漫漫5000年文明史,那么这场革命是中国人走出中世纪,以铿锵有力、震撼古今的步伐,去追求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现代化的转折点,更是追求人的现代化的里程碑。导语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回顾:思考: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请回答:(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它们的实践探索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局如何?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第一次:地主阶级掀起以学习西方技术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次: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运动,进行了政治民主化的尝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与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结局:改革失败1898年,史称戊戌变法的中国维新力量,在年轻皇帝光绪的带领下、以康有为等学者、中下层官员、部分市场人士为主体艰难前行。这是一场注定不会成功的维新运动,维新者集聚了太多的反对力量,因为科举而失去前途的读书人反对,希望搭上维新之船的李鸿章等大员被康有为等人傲慢地拒绝,列强将中国视作肥羊,农村动辄饥荒,绝大多数民众目不识丁,当时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与中世纪毫无区别,铁路被视为毁坏风水的象征、毁坏传统纲常的利器遭到唾弃。谭嗣同的鲜血没有达成民众的共识,反而成为极端派的食粮。——摘自学者叶檀的博客“解读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思考:“太多的反对力量”有哪些表现?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之后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执政理念不被理解,执政者会出现“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对社会的忧虑来源于共识无法达成,利益团体往往假道义而行,达成改革目标的技术手段往往被扭曲。——摘自学者叶檀的博客“解读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2012.3.15启示:改革因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改革的力量有赖于人民的觉醒与支持;改革进程须依据国情,循序渐进……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事,几乎完全是单向度的革命视角,只有张明园等少数史家把目光投向了立宪派,但仍然是以革命派为中心的。因此,我们看见的只是历史的单一侧面,而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当做了全部。节选自“辛亥革命还在路上——萧轶对话傅国涌过渡:十字路口:《辛丑条约》是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严重的一个条约。这个条约保住了慈禧太后和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一个替代条约。它对中国国家和人民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结与国之欢心量中华之物力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辛丑条约》怎样伤害了中国?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思考:1、阅读教材选修二P82-83页第一子目内容,根据材料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4分)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困难:经费不足应对危机—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措施:增收捐税(2分)。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2分)。影响:加速清朝灭亡(2分,或加速新政失败)。2、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3、依据上述分析,分析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是如何催化辛亥革命的?答案略,多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例.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解析:清朝当时的问题是制度落后、政治腐败的问题,“新政”虽涉及官制,但并没有触及政治体制,因此,“新政”不能治本。答案D。D变式训练1: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解析: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B变式训练2: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两者截然分开。C“南方都市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满清政权开始面临内外挑战。一直到1911年,被一场颇具偶然性的革命推翻。这中间共有70年时间,清王朝的统治者好像也采取了一些挽救措施。但有人认为清朝的改革“搞得太晚、太慢、太假”,后来的立宪也是一个被迫采取的行为,所以失败是必然的。你怎么看待清朝的改革?附:采访词思考:一般而言,一场革命的发生,须具备三个社会历史条件:现存统治极为衰弱;社会广泛不满;新的社会阶级和集团的产生。结合史实,分析清末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革命的酝酿与准备(依托教材整理)时代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条件有利时机《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武装起义,发动新军四川保路运动应对危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发动革命,追求共和关注: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主张的差异角度:思想宣传方式的特点、思想主张内容、社会改造的手段等。关注:中国同盟会成立、内容、纲领及与其相联系的三民主义。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思路:统一政党的领导、明确的革命纲领、统一的领导人等。关注:黄花岗起义同盟会成立后,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关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争角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政体选择方面的分歧。一、宣传西方思想的方式不同。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则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二、主张变革的手段不同和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上不同。维新派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方式,幻想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张维新变法,要求维护清朝的统治,改变的只是专制主义。革命派主张用武装暴动的方式,坚持自下而上的革命,主张暴力革命,仅是要改变封建主义而且还要推翻清王朝统治。三、具体目标上有差别。维新派用改良的方式,最终要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而革命派则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创立民国”是革命派的思想核心,他们以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为建国的理想。组织基础成立时间成立地点政治纲领领导者宣传革命刊物性质意义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民报》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民主义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分土地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对三民主义的评价→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前提核心补充、发展积极性: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代表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性:①反帝不明确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建不彻底。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孙中山.黄兴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浙皖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理论书和教科书,喜欢说历史的必然性,其实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武昌起义就是这样。……”——何亮亮凤凰卫视“民国往事——偶然的胜利”文字实录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有人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纯属偶然的,要是没有四川保路运动就根本不可能爆发?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小结:近代以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例:《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解析】D《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题干材料“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题干材料“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D过渡: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殿堂。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中华民国”诞生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他们显然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这场革命的政治成果。他们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现在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产业革命”,进行“实业建设”了……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及其曲折历程(1)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