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历史性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引子: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历史性巨变,为了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更丰富的认识,在教学之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了有关孙中山的革命资料,同时观看了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辛亥革命的片断。学生在所学、所看中感知历史,写下了自己对历史的所感……梦魇·溥仪高一.七班胡晨婧北平,紫禁城。小小的你坐上了宽大冰凉的龙椅。溥仪,三岁的你,做了大清国的皇帝。你看着百官跪在面前,想不起自己该说些什么。溥仪,溥仪,你可知你将成为末代皇帝?你是名不符实的皇帝,三岁的你,怎会明白江山社稷?你从不考虑。父王是你的摄政王,还有拥有百官信任的隆裕。你只需做你的三岁小孩,有着普通孩子一样的心。溥仪,你是不用理会朝政的皇帝。溥仪,溥仪,你从未想过自己将是大清国的末代皇帝。紫禁城外兵荒马乱,紫禁城内你正玩着游戏。革命正在进行,目的就是推翻你大清朝,推翻无知的你。你玩闹,不知父王已没了摄政王的权利;你玩闹,不知清朝已危在旦夕。你玩闹,因为你只是一个不满六岁的孩子。溥仪,溥仪,你怎知你即将成为末代皇帝。当袁世凯踱步到你面前,你正因奴才弄坏你的玩具而发怒不已。你不知,袁世凯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再做你大清国的奴隶。他走向你,你抬头:干什么,老头儿?他抱起了你,将你轻轻放在龙椅上,你就这样坐着看他,看他后退两步,跪下,深深地磕了个头:吾皇,这是我最后一次向您磕头了……他没抬头,你看不见他的神情。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你颁布了《退位诏书》。紫禁城里静谧无风。小小的你,从此不再碰触那宽大冰凉的龙椅……你望向天,不知想些什么。溥仪,溥仪,你是否知道你已成为了末代皇帝?春梦初醒,意阑珊高一、七班江桁宇清末之中国,衰败之社会。多少之英雄豪杰?洒热血,终不覆!——题记始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便开始对这块东方的肥肉虎视眈眈。对于列强们,这真是再好不过的机会啦!强盗们庆幸着,遇到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强盗们疯狂着,因为那个人身上好挂满了数不尽的财富。于是,他们蜂拥着扑了上去~~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国,“某某租界”的牌子挂满了大半个中国。清庭已是洋人的臣子,人民归宿又在何方?然而这时,同样是在这倍受蹂躏的东方,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它们的崛起源于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那便是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这场变革使日本人摆脱了美国的殖民统治,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富强的道路。日本的崛起,带给了日本人民胜利,带给了中国人民苦难,但是却使当时中国的大批有志之士看到了曙光,看到了中国再次站起来的希望!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再次将中国渴望复兴的人们打入了冰堀之中。人民不再寄希望于清庭,于是,一时间,反清反帝的革命运动揭竿而起。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既而在1911年发动了武昌起义,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府。然而却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孙中山不得不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至此,这场革命也就成了闹剧,犹如南柯一梦。到头来,中国欢喜了一场,结果还是处在黑暗之中……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使到手的果实却白白地落入了别人的腰包。一个不能自主自强的政府,能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共和?共和,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走向共和》观后感高2008级2班王迪亚央视大戏,历史宏剧《走向共和》以新的角度重温历史,这是它的可看性之一。在近代中国由封建专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中,涌现了放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自然倍受同学们的关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恰好生动地展现了教科书中没有的新知识,对某些历史人物作了不同以往的诠释。有人认为这样的诠释是翻历史之案,我倒觉得它真实地提示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这部剧好就好在对历史人物不是简单地作脸谱化的刻画,而是把人物放在具体而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演义,体现出新的历史观。剧中人物不再单一、单薄,而是立体、多画,有欢笑、有悲伤,因而有血有肉,深深打动广大观众。袁世凯是这部电视剧塑造得最成功、精彩的人物,该剧没有对他脸谱化、程式化,而是通过一系列事件,把他的精明能干、权谋数术、狡猾狡诈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清末,袁世凯的确才能出众,否则他在当时不会博得那么高的声誉。可以说,该剧对他的历史定位是相当准确的。虽然剧中有表现袁世凯胆识魄力过人,看似为其翻案的内容,我认为那其实只是一种“虚化”的手法。有时候恰当的虚化所产生的力量反而更大,让人在以文艺的形式重新关注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时,能有一种至痛至快的感觉。在历史剧中如何表现历史人物的确是个难题,关键在于对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定位”要有大体符合史实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艺术家当然可以有种种艺术创造、想象的自由。缺乏实力的革命——观《走向共和》有感高2008级二班吴磊半学期以来,学习“中国近代史”总是那么令人痛心。中国,这个两千年来的全球文明领跑者,近一两百年间在西方的尖船利炮下,显得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这正是对清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的尖锐讽刺。经历了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后来维新派戊戌变法的流产,让明眼的中国人终于认清了世界潮流的方向——共和。从此,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便走上了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道路。这样,中华民族出现一丝复兴的曙光。但《走向共和》中的一幕发生了。武昌起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10余个省宣布独立,成立了军政府。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不久,流亡国外的孙中山先生得知了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从剧中可以看到,当孙中山看到报纸上“THEFIRSTGUN”时,激动得打翻了好不容易才在咖啡厅里赊来的一杯咖啡,揉烂了旁人的报纸。可见孙先生对中国共和的殷切盼望。但事与愿违新兴的资产阶级并没有几年后苏联共产党那样雄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也没有强有力的武装军队拥护支持,资金与军火严重缺乏。这一系列的客观原因和革命派内部的压力迫使孙中山等决策人最终采取妥协方案把新生的国家政权送到了大投机分子袁士凯的血盆大口里。当然革命派不会那么心甘情愿把革命成果送给别人。但他们寄希望于一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想限制袁士凯。这次他们被老奸巨滑的袁贼给耍了。不久,袁士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接着完全背叛革命,违背共和。孙中山真挚热切的愿望化为泡影,中华民族再次滚入黑暗之中。由观看《走向共和》中的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看到革命的成功不仅仅需要美好的愿望,更需要雄厚的实力和领导人超凡的巨大魄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观《走向共和》有感高一二班范舒宁《走向共和》讲述了从鸦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阶段的大小故事,其中不乏或大快人心或催人泪下或群情激愤的场面,在这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中山在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的那个片断。孙中山在报纸上看到革命成功后,顾不得把报纸还给邻座,挥舞着报纸喊道:“革命成功啦,革命终于成功了!”那喜悦的声音似乎要把屋顶掀翻。接着他说:“革命终于成功啦,我们失败了十次。这次终于成功啦!”这句话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十次”是什么含义啊?奋斗了一次又一次,却一次又一次失败,“十次”的奋斗,“十次”的渴望,“十次”的受挫,“十次”的打击,天下哪有这么“不知悔改”的人啊?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仍旧一腔热情,奋斗不息,直到革命成功,这不就印证了一句古话“有志者,事竟成”吗?人都有志向,那为什么有的人微小的理想最终实现,有的人的豪情壮志却不得发?难道仅仅是因为志向小才容易实现吗?当然不是,从结果看,远大的理想和微小的理想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成功了,你都是一个伟大的人。而在伟大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面前,为什么许多人都为之奋斗而只有孙中山创出了成就呢,从“十次”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理想是需要为之奋斗的,理想不同,奋斗的路也不同,这里面自然就有了困难和容易之分,但是只要你选定了一个理想,你向往的目标,那么你就应该尽全力为之奋斗,孙中山的理想是推翻清制,建立共和。这条路上充满了险阻,可他从来都执着地奋斗,坚韧不拔,怀揣着一腔热血朝理想的终点一步一步地前进。我再一次被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