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其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对革命和批判的理解,学生有难度。而教材和教参对此问题的解释也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该如何讲解这一重点呢?我决定把理论拉回到生活中,从生活中设计问题突破这一难点。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师问: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一个小孩掉进水缸里,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立即回答)砸缸。师问:再假如缸里没有水呢?即便有水,现在要去救小孩的是即将成人的中学生,还要像当年的司马光那样砸缸吗?学生先是大笑,继而惊讶,最后沉思。这时我找一个学生起来简单叙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接着我再追问:同学们的“砸缸”与司马光的“砸缸”有什么不同?(学生边思考边议论,课堂出现了高潮。)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做了点拨:同学们之所以立即回答砸缸,是因为思维框死了,出现了思维定势,没有去关注、分析变化了的具体情况;司马光没有简单照搬老妪的做法,而是砸缸救人,这是一种创新,他砸碎的不仅仅是一个缸,也砸开了人们的固定思维,这实际上是对既有理论和现成方法的质疑,这是一种“破”,这就是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回到教材让学生记住书上的理论。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理解和记忆。乔布斯认为,苹果的每个发明都具有独特和原创的特性。而批评者却坚持认为,这些产品不过是自由地使用了早已存在的技术。毕竟在iPod诞生前,音乐播放器就已存在,智能手机的诞生也早于iPhone。部分批评比如诺基亚和HTC,甚至让苹果面临着专利侵权诉讼,iPod和iPhone都曾经遭遇过这种问题。与简单的侵权相比,苹果更为狡猾,利润率也更高。它搜集科技行业的最佳创意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苹果还是一个伟大的修理师,它可以改进现有产品的缺点。iPad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很多功能以前都出现过,比尔·盖茨曾于2001年展示过一款基于Windows的平板电脑,并预言5年内将成为一款主导产品。但微软的平板电脑很快就失败了,为什么?微软没有完全改革台式机的界面,需要使用蹩脚的触控笔来完成所有任务,盖茨也不鼓励开发者开发专门针对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乔布斯认为,苹果的每个发明都具有独特和原创的特性。而批评者却坚持认为,这些产品不过是自由地使用了早已存在的技术。毕竟在iPod诞生前,音乐播放器就已存在,智能手机的诞生也早于iPhone。部分批评比如诺基亚和HTC,甚至让苹果面临着专利侵权诉讼,iPod和iPhone都曾经遭遇过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