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判断、选择为主)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的特点。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选择、判断、简答等为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5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物质系统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3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系统性2复杂性3演化性4广义性系统自然观的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工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2能动性3价值性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全球性2批判性3和谐性生态自然观的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观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选择、判断、简答等为主)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证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第五,科学具有双刃剑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与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恩格斯对于科学的分类原则: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自然科学分为力学、物理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科学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2科学发展是渐近的过程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积累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进程。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包括硬核、保护带俩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俩条规则。对这些观点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评价。2日本科学论关于发展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三阶段论”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当然“三阶段论”毕竟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简答为主)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和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和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的统一。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形式主要: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科学实验室对科学研究的作用:1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2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3操纵和介入4追踪微观世界技术思维的特点比较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他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级思维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只出简答)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的关系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利”。“这种科学不存在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他指出,“因为及其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他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他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他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余姚就记得贫民”。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对于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只出简答)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功能观科学技术战略观科学技术人才观科学技术和谐观科学技术创新观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内容1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协同创新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注重协同创新。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