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近代“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究竟是什么关系?西力东侵”具体是指西方列强以历经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强大军事力量与势力,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进行的侵略扩张,同样经历过相似过程的还有邻国日本,起端是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带来了之后的明治维新与进一步西化;而“西学东渐”通常是指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各国学术思想向东方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区别是一个是武力,一个是学术.但是,不代表武力不含学术。“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前者偏重于武力侵略,后者偏重于学术及文化的渗透,虽前者烈,后者绵,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有所包含。“西力东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学东渐”,推动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的近代化。2.从“中体西用“思想看洋务运动的局限“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史学界一般认为它最先是由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的:“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体西用”就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这就是企图把中国封建的三纲五常旧伦理与近代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塞进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牢笼。“中体”与“西用”之间存在体与用的矛盾,决定“中体西用”具有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性,注定了洋务运动悲惨的命运。“中体西用”自身具有的矛盾性表现为几点。(一)从文化角度看,“中体西用”背离了中国“体用一源”的文化精神。“体用一源”是中国哲学的一贯原则,它告诉人们,一切事物的功能都只能从其本源派生或演化出来,离开本源后其功能是没用的。它同时又告诉人们,有什么“体”,就有什么“用”;一定的“用”只能来源于一定的“体”,“体”与“用”是相互不可分离的。文化是指人类的内在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人的群体或人类借以相互区别或与他类区别的依据。它由低到高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它们互相制约,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以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为“体”、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为“用”的“中体西用”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成功的。而且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必须全方位学习和借鉴。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在开展洋务运动时仅仅学习和吸取西方的一些科技文化,抵制其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其结果只能使中国旧有的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极力排斥异己,保护原来的科技文化,阻碍洋务运动的开展。(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角度看,“中体西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封建社会是“体”,它对应着相应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中体西用”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生产关系,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手段来巩固清朝的封建政治上层建筑,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不可能成为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也绝对达不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其结果只能是日益肢解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冲击着“中学为体”。总之,试图通过吸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之“用”来捍卫中国传统之“体”的“中体西用”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所难免。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3.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必定会走上失败.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结果: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片面的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者,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其胜利果实也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从辛亥革命取得的功绩和整个中国革命来看,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法令、制度,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得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并且,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其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又是成功的,并不是不结果实的。5.谈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存在着必然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融合走向必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种亲和力。这不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性,而且由于它们在内容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是儒道墨三家,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对象,指向不同文化的导向。即使这样,马克思主义还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都能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举例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的相关观点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阴阳圈就能很好地表达这个观点。再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的。道家说:道可道,就是万物都有规律。再比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好坏是可以转化的。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这就鲜明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结合在一起。而能体现一个国家特点的,莫过于它的传统文化,那不会因为改革开放和进行国际文化的交流就失去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有着无法磨灭的作用。要成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开花、结果,能否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从传播和接受方式来说,它也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近代以来,中国由于落后于西方国家,不断受到侵略,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后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和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复兴道路,然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这些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相关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指引中国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还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文化,取代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还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大同思想成为人民最终的理想;用科学观否定了传统的家族观;将世界观取代了封建权威崇拜观;主张“义”“利”辩证统一;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取代感性思维;用民主集中制取代人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哪一种外来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则改变了世界。6.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首先,自从西学东渐以来屡遭失败的事实,也使人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毛泽东说过:“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重要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在西方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开始怀疑资本主义。1914年到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中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陈独秀早在1915年就写道:“近世文明之发生也,欧罗巴旧社会制度,破坏无余,所存者私有财产制耳。……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与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也。”随之,一股反思、怀疑、批判、否定甚至超越资本主义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同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一战过后1921年的巴黎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