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建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清朝時期建築•依照港口及發展重心分為三期:(一府二鹿三艋舺)•初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1683~1820)以台南府為發展重鎮•中期:道光、咸豐、同治。(1821~1874)以鹿港為發展重鎮。•晚期:光緒。(1875~1895)以台北府為發展重鎮清朝時期之歷史人文背景1.初期:台灣收復、朱一貴事件、設諸羅縣及淡水廳。2.中期:天津條約,台灣開港,傳教士及商人進入台灣;族群械鬥更迭;文風鼎盛,地方經營已富貴豪族為主。3.晚期:設台北府,台灣重心偏北;近代化運動;豪族色彩濃厚,社會結構由鄉紳科舉轉為商業社會。清初時期之城市•第一線港口聚落由商業降為漁村型態;第二線內陸平原聚落,發展為政治性格城市;第三線平原山麓接觸點由防番隘勇線發展為山產集散地。•濁水溪以北為散村;以南為集村。•城市建有守護神衹為防衛中心。•早期城牆為柵城、土城或樹城,嘉慶之後始有磚石城。清朝中期之城市•商業城市興起,商人為城市中主體,漸趨向自治城市。•城市原籍色彩濃厚,各類械鬥紛紛興起,設隘門,築圍牆成為械鬥對抗的據點。•北部城市陸續興起,台灣重心北移,主要以淡水河流域為主清朝晚期之城市•撫番成就促成和番共處城市的出現,如埔里。•大量客籍移民進入丘陵區,促成經濟發展。•基隆至新竹段鐵路通車,製造台地城市生機。•臺北城內建設,確定了台灣重心北移。•初期及中期的城市多為防亂防番而設,晚期則加入國防觀念。清初時期之住宅及庭園•兩種基本型式住宅:院落式及聯幢街屋式。•林爽文事件後經濟重心由台南轉進鹿港,為商人建城。•為求自保,家家戶戶都有一店面緊鄰窄街,面寬不過五公尺,住屋發展深且高,一般分為三進,及店厝形式。清朝中期之住宅及庭園•中期經濟環境富庶,文風鼎盛,豪族大興土木興建精美建築;文人好吟詠,庭園亦隨之興起。•一些豪強富戶興建類似官宅的大建築,以表徵財力及聲望。•鄉間為三合院,城中街屋則為狹長平面的院落店鋪住宅。•已出現計畫性的營建街屋,社會結構成熟,分工精細。•住宅帶有防禦色彩,中北部民宅多建有銃櫃。清朝晚期之住宅及庭園•住宅建築均採用本地材料及技術。•對外關係開放,各種局部影響均能自然接受。•豪族受限於官府管制,不敢僭用燕脊,改以馬背取代。•豪族趨向於城市爭取貿易上利益,座落郊區大宅成為家祠。•石磚造屋多於木座建築;庭園較為世俗化;融合閩南及廣東色彩,形成南洋風。清朝時期之官署建築•清朝初期唯一般官署建築,至晚期建省後才有明顯改變•台灣建省後行政體制擴大,官署建築為規模龐大建築群。•因清代官員不得在原地籍任官,故台灣官吏多來自大陸,建築形式多與主政者有關。清朝時期之官署建築台北府衙門平面圖清朝時期之文教建築1.初期:設有儒學六處,為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台灣府、彰化縣、淡水廳(完工於道光4年)。•書院為義學改建,內設有齋舍,祀朱子神位為主。初期多分布於台南,後來在彰化、新竹亦有設置。2.中期:因行政建置沒有擴展,府縣儒學沒有增加,而中部地方書院興起,地方文運蔚為大觀。3.晚期:因建省所致,府儒學取代了縣儒學,書院益加蓬勃。清朝初期之廟宇建築•視為台灣文化特色,是閩南系建築中最主要典型。•廟宇建立以先民渡海攜帶原籍寺廟香火護身,地台安居後朝夕膜拜,隨後建祠,經不斷增建、改建,擴展規模。•祀神種類:文昌祠、職業團體守護神衹廟宇、齋堂、鄉土神衹廟宇、家廟及家祠、文廟及城隍廟。•廟宇之中以王爺廟最多;媽祖廟規模最大。•一般廟宇建於聚落或城市之重要位置,如丁字路口厭邪或市集廣場旁。清朝中、晚期之廟宇建築中期:•廟宇格局比清初大,再正門三開間或五開間外加上護龍山牆拱護於正屋兩側。•豪族興起,家廟易受重視,為聯絡宗親族群,提高社交場所。晚期:•寺廟多為清初或中期所建立,清末則多維修、增建,因技術問題造成原有藝術色彩被破壞,精華盡失。•廟宇格局多被增大(增加鐘鼓樓),材料種類增多(玻璃材料),裝飾上更豐富(如屋脊上添置假山)。•修建帶動民間藝術興起。清朝晚期之西洋系建築•肇因於英法聯軍五口通商之後,傳教士及商人紛紛至台灣經商貿易及傳教,清末西洋建築具有下列五種性質:•西方人投資設計,本地工匠建造,為西方人使用。•技術及材料來自西洋或模仿。•本地人投資興建,具西洋建築之風格,出租或自己使用。•外觀為西洋建築之中西混合樣式。•西方人投資建造,本地人使用。清朝時期建築結論•住宅建築類型比較清朝時期建築結論•廟宇建築類型比較清朝時期建築結論•城市型態比較台南城清朝時期建築結論•構造、裝飾及工匠技術之討論•清代時期,台灣建築養賴唐山司傅及閩粵材料。未適應台灣特殊環境,發展出四種構造處理方式:火庫起、出屐起、出廓起、水籬起。•細部裝飾上,門神為閩粵建築特色;屋脊形式以燕尾脊式及硬山馬背為主;建築物上常有厭邪物,如石敢當及劍獅等;山牆有凸出磚簷作為鳥踏;木雕泥塑之題材選取多採諧音取其吉祥;泥塑及石雕之線腳有印度藝術之趣味。•工匠技術多來自福建、廣東及浙江,尤其泉州師父最多。•清代度量制相當紛亂,且南北尺度均不相同。起因於不同派別之工匠。日治時期建築•第一期日本建築試驗期,明治28-40年(1895-1907)•第二期紅磚造全盛時期,明治40-大正6年(1907-1917)•第三期深色面磚期,大正6-15年(1917-1926)•第四期鋼筋混凝土期,昭和元-10年(1926-1936)•第五期第四期延續,昭和10-19年(1936-1945)日據時期人文背景•武力征服期(1895-1898)•政治確立時期(1898-1919)•安撫政策時期(1919-1936)•同化政策時期(1936-1945)日據時期之城市都市計畫分為五項重點:•市區改正•下水道衛生工程建設•以西方巴洛克是幾何精神的計劃方式套進台灣舊有城市,拆除城牆,拓寬馬路為三線,並設圓環。•樹立都市擴張長期計畫•塑造城市性質及風格,如台北為政治中心,台中為住宅型都市,高雄、基隆為港口型都市。衡陽路日據時期之建築•廳舍建築:•公共建築:•學校建築:•商業建築:•住宅及庭園建築:鄉間合院建築材料改由日式磚頭,並簡化細部裝飾;城市街屋出現大正型及昭和型,建材為洗石子及貼面磚;木造黑瓦之日式宿舍開始興建,1930年後亦出現歐式現代住宅。•其他: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