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上京—中京—古北口—南京—北宋驿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辽代上京—中京—古北口—南京—北宋驿路此线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的一支——契丹,创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并开疆拓土,先后征服奚、回鹘、室韦和渤海,尤其将燕云十六州并入版图之后,随幅员扩大,开辟的从蒙古高原,穿越燕山,通向华北平原和中原内地的大驿路。在“澶渊之盟”后百二十年间,辽与北宋两国修好,社会安定,“贺正旦使”“贺生辰使”,频繁往来,长长的驿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历史时期,两国以白沟河(即拒马河)划界,两国驿站,隔河相峙。驿路起自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上京城遗址”),经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中京城遗址”),从虎北口(今古北口)穿越燕山,到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宣武区),转南过白沟河,进入河套,直行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大辽国境内驿路全长一千八百里,设置驿馆三十二座。北宋官员使辽,或直趋辽都上京,或止于陪都中京。使辽官员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曾为此线驿路过客,如富弼(1040年和1042年)、包拯(1045年)、欧阳修(1055年)、苏颂(1068年和1077年)、沈括(1075年)、苏辙(1089年)、蔡京(1083年)、高俅(1105年)、童贯(1111年),等等。在他们的行纪笔录(这是一种回国后,呈报朝廷的重要文牍),以及散文、诗歌中,留下丰富的驿路站道、山水、民风等文史资料,而不谙弄文修史的契丹人,几乎连只言片语也没留下。使辽行纪多从边界雄州(五代时的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起笔,此前从汴京起程,太行山东麓大道一段,多作省略。使辽行纪文字,路振《乘轺录》为最早(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王曾《上契丹事》稍晚(大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又薛映、张士逊《薛映记》(大中祥符九年即1016年)。或受契丹文字普及程度所限,驿路地名、站道,甚至包括上京近畿,绝少以契丹语传世。这与金、元、明、清历代内蒙、吉林、黑龙江驿站地名,多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意译名词世袭罔替,直至传承于现代,形成鲜明对比。本线行经驿站汉语称“馆”,意与“驿”同,因契丹惯住毡帐,有时以“毡馆”或“馆帐”替代。驿站由植根自然和社会所决定,自诞生的那天起,定名就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称谓有所不同。契丹驿站地名,与这个大漠游牧民族“四时纳钵”、“车帐为家”,和“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诗)生活习俗相融和的。辽墓石棺壁画所见,毡帐建于树木之侧,并排三座,中间一座白色,旁立两座黑色。穹顶为半圆,用粗绳缚扎,坐西朝东,帘门面向太阳。由此引申一个问题,“毡馆”并非是固定居所,或在保持日行里程前提下,地点随季节、气候相应变动,至少无须毫厘不差地在原地搭建毡馆,更不可能产生通常驿站地名与村屯地名融合转化的情况,此其一。其二,在站道测算方面,古人采用的方法,乃为“无复里堠,但以马行记日景而约其里数”,所以驿站间距也不够精准。这是此线驿路虽然历史悠久、史料丰富,却今地考证较难统一的原因,确定一个合理范围,或许更符合历史事实。上京临潢府-临潢馆-同文驿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上京城遗址”,《辽史·地理志》:“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薛映记“入西门,门曰金德,内有临潢馆。”。以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年)张穆实地考查,首次发现辽上京城故址,并在所著《蒙古游牧记》中记为“波罗城”(巴林左旗波罗和屯地),又相沿称“波罗城”。上京城遗址只剩下依稀轮廓,城墙和建筑变成或连或断的土堆,和土堆中间斑秃的洼地,303国道从北城墙豁口穿过。惟御帐山下的南塔(开悟寺塔),临风而立,似在讲述当年上京的雄风。阿保机神册三年(918年)开始筑城,初名皇都,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现代考古勘测,确认为幅员十七里)。皇城在上京城城北,高三丈,中有大内,楼阁高峙(即“辽上京大内城遗址”)。皇城东门曰安东,南门曰大顺,西门乾德,北门曰拱辰。上京城城内驿站有二,一曰临潢馆,在府西门金德门(乾德门),乃为中原来使专设。临潢馆东北又有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有时大辽皇帝纳钵理政,也会在外地接见宋使。辽道宗朝沈括、陈襄使辽,就到“永安山”、“单于庭”。永安山在今巴林左旗北部原富河镇兴隆山一带,“单于庭”在今巴林左旗北境坤都冷梁一带,“单于庭”所依犊儿山为今查干山。《辽史·地理志》:“临潢西北二百余里号凉淀,在馒头山南,避暑之处。多丰草,掘地丈余即有坚冰。”[夹注]契丹旧境,自上京临潢府南行至广宁馆,中亘潢水,有冬、夏两条路线。第一条为陈襄《使辽语录》所记路线,上京、长泰馆、宣化馆、保和馆、咸宁馆和姚家馆,与广宁馆接;第二条为沈括《熙宁使虏图抄》所记路线,上京、顿城馆、中路馆、柏石馆、赤崖馆、三山馆、黑崖馆、咸熙毡馆和会星馆,与广宁馆接。见之北宋使者著述,以第一条路线居多,是为驿路主线。出上京临潢府四十里至长泰馆。第一站长泰馆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哈达英格村。薛映记,长泰馆“西二十里许有佛寺、民舍,云即祖州,亦有祖山,山中有阿保机庙,所服靴尚在,长四五尺许。又四十里至上京临潢府。”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太祖秋猎多于此,始置西楼。因建城,号祖州。自长泰馆五十里至宣化馆。[夹注·祖州城]祖州城城高二丈,幅员九里。四门,东门曰望京。城西北隅有内城。殿内奉安祖考御容、白金铸太祖像、太祖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类,存之以示子嗣。州西五里,祖山有太祖天皇帝庙,御靴尚存。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第二站宣化馆今巴林右旗大板镇老道板嘎查,303国道经由。度黑河(哈热苏河),自宣化馆七十里至保和馆。第三站保和馆今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五十里过潢水(西拉沐沦河)石桥,薛映记“度潢水石桥,旁有饶州,唐于契丹尝置饶乐州,今渤海人居之”。自保和馆又三十里咸宁馆。第四站咸宁馆-咸熙帐今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东他拉村。自咸宁馆五十里至姚家馆。第五站姚家寨馆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四道杖房乡老牛槽沟村。自姚家馆五十里至广宁馆。第六站广宁馆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咀子乡山咀子村。自广宁馆九十里至崇信馆。第七站崇信馆今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薛映记“自过崇信馆,乃契丹旧境,其南奚地也”。由中京北至古北口皆奚境,后为契丹所并,所在奚、契丹、汉人、渤海杂处之。奚人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善耕种,步射,入山采猎,其行如飞。从薛映记,崇信馆以下为松山馆、官窑馆;沈括《熙宁使虏图抄》两馆为空。自崇信馆七十里至松山馆。第八站松山馆今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辽开泰二年(1013年)置松山县,开泰中期置松山州、高州、三韩县。据《大清一统志》,松山故城在赤峰县“小乌珠穆沁,有废城址,高四、五尺,周四里,即故城遗址”。自松山馆七十里至官窑馆。第九站官窑馆今赤峰市松山区猴头沟乡缸瓦窑村(缸瓦窑遗址)。自官窑馆四十里至临都馆。第十站临都馆以地近中京(陪都)而名“临都”,今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白音桃海-大庙村。处坤兑河(辽代名“三肤河”)下游,306国道经由。沈括记,“至临都馆,皆平川”,又记“经小坂,自路曲东出七、八里,望之可见,曰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镇七家村古城遗址)”。自临都馆八十里至中京-大同馆。第十一站中京-大同馆中京城又名大明城,今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306国道经由。老哈河北岸冲积平原古城,城东南土河(今老哈河)由西南流向东北,城西北三肤河自西南流向东北。辽中京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城墙全部为夯土版筑。大同馆在阳德门外,阳德门内一里内城。中京城建筑浩大,一直延续到金、元两代,于明朝被毁,中京城标志建筑辽代大明塔,历经千年沧桑,巍然耸立。据《辽史·地理志》,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阁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城峻,“号曰中京府曰大定。皇都中有祖庙。大同驿以待宋使,朝天馆以待新罗使,来宾馆以待夏使”。苏颂《和游中京镇国寺》诗:“塔庙奚山麓,乘轺偶共登。青松如拱揖,栋宇欲骞腾。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纵观无限意,纪述恨无能。”中京为辽国陪都,辽圣宗以后中京升为辽国统治中心。辽国皇帝在中京接见来使,礼遇与上京同。自中京至白沟,一千一百四十五里,凡二十驿;又中路添顿馆,奚民守馆者,皆给土田,俾营养焉。自大同馆二十里至长兴馆,长兴馆在中京城正西,又可不经由长兴馆,直行通天河馆。卢龙塞道北口锁钥之地,为右北平郡治平刚城,即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古城。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进军路线是,从蓟城(燕之蓟城,今北京市宣武区)出发,至无终(秦置县治,今天津蓟县),向东北出卢龙塞(今喜峰口-潘家口一线),堑山堙谷五百里,经白檀(西汉置县,今河北省滦平县鞍匠营之北兴州城南三里小城子),历平刚(西汉置右北平郡平刚城,今宁城县黑城村古城),东趋辽西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第十二站长兴馆今赤峰市宁城县一肯中乡。自长兴馆又十里至通天河馆。第十三站通天河馆今赤峰市敖汉旗三官营子。内蒙古宁城县/今宁城榆树林子唐神地自通天河馆八十里至富谷馆。第十四站富谷馆今承德市平泉县蒙和乌苏蒙古族乡高家沟村。居民多造车者,云渤海人。东望马盂山(今平泉县柳溪满族乡七老图山主峰光秃山),山多鸟兽、林木,国主多於此打围。宋至和二年(1055年),贺契丹国母正旦副使范镇《行富谷道中》:“马足知人意,骎骎不少留。路回山陡转,沙漫水平流。雪底青春动,林梢赤气浮。故园花发早,待得到家否?”过石子岭,过渡土河(今老哈河上游之黑里河),自此渐入山。石子岭,今乌呼玛梁,或称“奚山”。自富谷馆七十里至铁匠馆。宋使们写下许多诗歌咏叹奚山之美。苏颂《次行奚山》诗:“奚山缭绕百重深,握节何妨马上吟。当路牛羊眠荐草,避人鸟鹊噪寒林。羸肌已怯旜裘重,衰鬓宁禁霜雪侵。独爱潺湲溪涧水,无人知此有清音。”第十五站铁浆馆今承德市平泉县平泉镇八家子村。过虾蟆岭(今名祥云岭,今平顶山),进入辽中京大定府泽州界。自铁浆馆九十里至鹿儿峡馆。第十六站鹿儿峡馆今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今承德县东山嘴台子地。当年鹿儿峡一带风光旖旎,宋使刘敞诗咏:“朱桥柳映潭,忽见似江南”。自鹿儿峡馆八十里至牛山馆。松子岭。至路口村,燕山近前,中分两道:迤北往虎北口,西南往松亭关、喜峰口。鹿峡馆东北距牛山馆六十里……又四十里至中顿,过顿,又东南数里逾小山,复三十里至路口村,有歧路,西南出幽州。自幽州由歧路出松亭关,走中京五百里……”第十七站牛山馆今河北省承德县岔沟乡岔沟村。《熙宁使虏图抄》云:“馆之西南数(里)有大山,曰牛山。”过顿馆会仙馆,自牛山馆五十里至打造部落馆。第十八站会仙馆以山景会仙石得名,取会仙之意而设“顿馆”(又称“中顿”,即专供旅途暂歇、打尖之用的驿站)。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西南有大山,上有建石,望之如人”。今承德市隆化县中关镇于家店村泊头沟。契丹人重游牧风俗,对宾朋款待极厚,以在会仙石大宴宾朋为乐。如《熙宁使虏图抄》:“使人过此,必置酒其上,遂以为常。”第十九站打造部落馆或称“打造馆”,今河北省承德县头沟镇南沟村,大黑山(松亭岭)以东十里。今承德市隆化县韩麻营村。有奚人蕃户百余家,编荆为篱,以炼铁、打造兵器和“奚车”为业,因名打造部落。现代考古发现附近冶炼采矿遗存。苏颂《和打造部落》诗:“奚夷居落瞰重林,背倚苍崖面曲浔。涧水逢春犹积冻,山云无雨亦常阴。田塍开垦随高下,樵路攀缘极险深。汉节经过人兑看,忻忻如有慕华心。”《乘轺录》所云“契丹岭”即大黑山。自打造部落馆七十里至柳河馆。过松亭岭,甚险。登摸斗岭/渡云岭。第二十站柳河馆以濒河因名,柳河即今伊逊河,今承德市滦平县红旗镇红旗村。今滦平县红旗镇房山沟门/今隆化红旗房山沟门辽代遗址。河岸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炼得铁。出馆涉柳河,二十里过摸斗岭(或记墨斗岭,一名度云岭,今滦平县伊逊梁),三十里过乌滦河(滦河),王曾记“乌滦河,东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