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三政治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分数:100分命题人:丛峰卷Ⅰ一、选择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心暖经济暖”,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C.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D.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来源:学。科。网]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是该组织在全球城市推行全民阅读颁发的最高奖项。强调阅读的文化意义,是因为()①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④4.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经过近三个月的寻访和事迹展播,引发了强烈反响,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农村教育,支持和帮助农村教师。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优秀文化能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5.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6.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演讲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有()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文化冲突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中华民族()A、民族文化的广泛认同感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C、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8.“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①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9.在2015年“十一”黄金周电影市场中,《港囧》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影片中向青春致敬的故事情节,向经典港台剧致敬的粤语金曲穿插,使广大观众尤其是“70后”们感同身受,击节叫好。影片《港囧》成功的原因是()①该影视作品立足于社会生活,满足市场需求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充分发挥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功能与作用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0.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观点()A.否定了文化的经济价值B.承认了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动力C.强调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D.肯定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1.“刷微博泄愤,不如刷微博扶正”。越来越多的微博大佬认识到“社会需要批评家,更需要建设者”,他们倡导每天发(或转)一条正能量的微博,让粉丝每天接受“微感动”。这表明()①网络是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②文化生活领域喜忧参半、良莠不齐③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道德建设的内涵要因时而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2013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其中对“文明旅游”做出了相关约定,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一规定()①体现了尊重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②促使旅游者在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③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和国家形象④有利于维持旅游服务业的公益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3.《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来源:Zxxk.Com]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109首唐代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将被拍成微电影,用15分钟的故事重新解读和建构唐诗精华。用微电影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5.“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来源:学科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6、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④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卫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就问了,人口那么多,下一步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了,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怎么前进呢?孔子一句话,“教之”。孔子的教诲蕴涵的道理是()①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科学文化素养②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④教育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来源:学§科§网Z§X§X§K]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8.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9.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复兴中华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之所以要复兴中华文化是因为()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总是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中华文化是激励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③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关键因素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力量之源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20.《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这档节目火爆荧屏说明()A.汉字对于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汉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C.传统文化是一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财富D.对于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传承和传播汉语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优美的画,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是中国文化之根。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23.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为提高收视率,粗制滥造,将革命历史题材武侠化、快餐化、娱乐化,对此《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抗日神剧”罔顾基本公共理性。这告诫我们()A.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历史变迁B.文化建设需要弘扬民族精神C.影视创作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D.影视创作需要注意社会效益24.与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一致的是()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5.中华文化岁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生命力顽强,除了因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还得益于()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它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即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C.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中国多民族的长期统一,民族文化异彩缤纷第Ⅱ卷(50分)1、材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同时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守法意识、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1986年,全国普法工作开始,每五年一个周期。2015年是“六五”普法活动的最后一个年头,十八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全国各地更是掀起了普法宣传活动的热潮。为扩大普法阵地和影响力,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指出其理论依据。(12分)2、材料:2015年2月1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高峰论坛在福建泉州召开。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刘奇葆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沿线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人类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辽阔的海洋可以成为联接彼此的纽带、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平的环境可以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这些都是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12分)